您的位置:首頁>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江河奔騰看中國

安徽:打好長江文旅牌 續寫新時代長江故事

沉浸式巡游演藝、古今穿越快閃……近日,在安徽省馬鞍山市長江之畔,以長江文化為主線的夜游IP項目長江不夜城完成首次內測,全面展現了城市山水風景、人文歷史、民俗非遺。長江文化穿越歷史長河,活態呈現于市民游客眼前。

沉浸式巡游演藝、古今穿越快閃……近日,在安徽省馬鞍山市長江之畔,以長江文化為主線的夜游IP項目長江不夜城完成首次內測,全面展現了城市山水風景、人文歷史、民俗非遺。長江文化穿越歷史長河,活態呈現于市民游客眼前。

皖江澎湃八百里,淮河生息五千年。八百里皖江是長江重要的組成部分,滋養著徽風皖韻,恰似安徽的血脈和脊梁。近年來,安徽始終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全面加強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積極探索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講好新時代長江故事。

修復生態傷疤 長江沿岸美起來

碧水蜿蜒,綠帶交織。國慶假期,薛家洼生態園游人如織,歡笑聲不絕于耳,儼然成為孩子們的樂園、市民近郊游的必選之地。

“以前的薛家洼臟得不得了,想一睹長江風光特別困難,真是‘臨江不見江、臨水不親水’。”家住附近的66歲市民王宗富親眼見證了薛家洼的蝶變,頗有感觸。“現在的薛家洼水清岸綠,處處是景,再也不用羨慕別的濱江城市可以坐擁美麗江景了。”

作為長江東岸的一個天然港灣,薛家洼曾是當地老百姓戲稱為“五毒俱全”的地方。986畝的土地上,非法碼頭、“散亂污”企業、畜禽養殖場、固廢堆場林立。“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曾是這里最真實的寫照。

為修復生態、實現綠色發展,馬鞍山市堅持“以人為本,綜合治理”,開展了以薛家洼為重點區域的長江東岸綜合整治,將整改建設與回應市民關切、打造美麗長江經濟帶、推動濱江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相結合,并聘請專業機構編制了綜合整治規劃。

清退長江岸線10公里、灘地1000多畝,拆除長江干支流非法碼頭153家、船舶修造企業34家,整治散亂污企業708家,整改提升各類企業156家……隨著一項項整改舉措齊頭并進、全面壓實,昔日縈繞馬鞍山人心中的生態“痛點”,如今變身為環境“亮點”。走進薛家洼,江面空闊清朗、灘涂綠意蔥蘢、濱江夕陽如畫。

“從昔日‘環境洼地’到今朝‘生態福地’,薛家洼的美麗蝶變,是馬鞍山市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生動縮影。”馬鞍山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市將緊抓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歷史機遇,通過開展長江文化保護傳承、研發挖掘、文化傳播三大工程建設,合理策劃長江文化和旅游整體布局,加快打造長江文旅拳頭產品,建設長江“最美文化廊道”,充分打好“長江牌”,深入推進文旅融合發展。

聚焦保護傳承 長江文化活起來

滾滾大江流日夜,千年文脈照古今。近年來,安徽深度挖掘長江文化資源,積極利用各種現代科技、傳播手段,講述長江故事,傳播長江文化,不斷創新推動長江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和利用。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國慶假期,位于長江岸邊的采石古鎮處處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氣氛。一串串大紅燈籠高高掛起,古樸的徽派建筑在絢麗燈光的映照下逐漸“蘇醒”,美輪美奐的“采石夜月”光影秀正生動地演繹著馬鞍山優美的自然生態和厚重的長江歷史文化,為游客呈現了如夢似幻的江淮夜色。

“真沒想到,光影科技與自然山水的交融能如此夢幻。最讓我驚喜的是光影秀還完美融入眾多長江歷史文化知識,這種文化傳播方式簡直太贊了。”合肥游客王女士說。

長江采石磯文化生態旅游區副總經理葉連朋介紹,源遠流長的長江文化為光影秀注入了靈魂、增添了底色,在拓展景區旅游業態的同時,還帶動了景區夜間經濟的繁榮,實現了文化輸出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融入了傳統文化的‘采石夜月’光影秀不再只是一個旅游產品,更成為弘揚長江文化的重要窗口,承載著文化傳播的重要使命。”“采石夜月”項目開發公司中衡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光環境規劃設計研究所所長胡洪浪說。

走進位于銅陵市郊區的“千年古鎮”大通,古樸的建筑、熙攘的人群、嘹亮的叫賣、飄蕩的古香,交織成一道道古韻悠長的景致。大通古鎮依江親江,是重要的水運通道,歷史人文底蘊深厚。

“近年來,我們持續加大古鎮保護力度,深挖特色資源,講好古鎮歷史故事,傳承好底蘊深厚的長江文化。”大通古鎮風景區管委會負責人林俊介紹,他們還“上架”了一批反映大通繁盛的文學、影視作品,挖掘整理了大通龍舟、龍燈等歷史文化資源。目前,古鎮年接待游客量近百萬人次。

多元融合發展 長江旅游熱起來

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不僅僅是挖掘好、保護好長江文化,更是要通過文旅融合,讓千年文脈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安慶市是長江流入安徽境內的第一座城市。坐落于安慶市太湖縣的五千年文博園,集中呈現了中華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和經典的歷史故事、人物,宛如長江岸邊的一顆璀璨明珠。走進景區,1500米長的皖江文化長廊格外引人注目。悠揚動聽的黃梅戲演出、技藝精湛的非遺烙鐵畫、云草畫展演……豐富多彩的國慶節主題活動在此精彩上演,吸引眾多市民游客駐足,感受濃濃的徽風皖韻。

“皖江文化長廊以800里皖江文化、藝術、民俗和歷史為題材,以實物、表演、聲光等形式展現了這里曾經發生的故事以及老百姓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等。”該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皖江文化長廊的建設,既是對皖江文化的挖掘和保護,更是對其的一種弘揚和傳承。

在安徽,像五千年文博園這樣以長江文化為靈魂的文旅項目不勝枚舉。在銅陵,豐富多彩的長江自然生態文化成為當地文旅發展的寶藏資源。該市將長江自然生態文化融入研學產品體系,構建起生態、文化與研學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銅陵模式”。在蕪湖,坐落于天門山風景區腳下的中國(蕪湖)長江漁文化博物館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該館集收藏、展示、研究、科普等功能于一體,將成為展示長江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窗口。

“近年來,安徽深入挖掘長江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積極推進長江文旅融合發展,爭創一批融合型旅游景區和度假區,建成一批現代化文博場館園區,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長江文化融合產品。”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深度挖掘長江文化底蘊,豐富文旅產品業態,培育具有安徽特色的長江文化旅游產品體系;推動“長江文化旅游+”,促進長江文旅資源與生態保護、運動康養、研學教育等融合,構筑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