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潑水大戰、“食”山野小院燒烤趴、“賞”古韻唐村美景、“住”藝術之所詩唐宿集民宿……在陜西,這個國慶假期不遠游,近處風景也很美。
假期伊始,不少西安市民自駕到終南山下的長安唐村游玩、打卡,除了賞秋外,還有“熱愛萬物”鄉村音樂會等著他們去體驗。
臨近二十大,陜西省文化和旅游系統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到陜西考察時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落實陜西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安排部署,強化政治責任和使命擔當,積極融入鄉村振興的熱潮,全省上下奮力繪就鄉村旅游新畫卷,讓幸福的“秦聲”“秦韻”奏響四方,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良好生態是鄉村振興的支點,也是鄉村旅游的根基。在陜北,榆林市米脂縣高西溝村的生態之變,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一個生動縮影。高西溝人打造了自己的綠水青山,使其成為“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一個樣板”。如今,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50萬元,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光伏產業遍地開花。
國慶假期,走進金秋時節的高西溝村,映入眼簾的是掛滿枝頭的蘋果、層層疊疊的梯田、碧波蕩漾的水庫,一派豐收景象。高西溝村村民高錦武家的農家樂賓客盈門、生意紅火。他家用軟糜子做的油餅,吸引八方游客慕名而來。“有游客預訂了油餅。你瞧,我們把軟糜子面和硬糜子面摻在一起,這樣炸出來的才好吃哩。”10月1日,62歲的高錦武和妻子常竹平整日在廚房里忙活。揉面、做面坯、下鍋……在常竹平熟練的操作下,一個個色澤金黃的糜子油餅在油鍋里翻騰跳躍,像是在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
現在,高錦武家的農家樂規模已由原來的3桌擴充至10余桌。“想吃我家的農家菜得提前預約哩。”說起假日的生意,高錦武笑得合不攏嘴。
從“綠起來”到“富起來”,西安市的鄉村不僅“顏值”越來越高,而且致富產業越來越興旺。
臨山而建的房子由高到低錯落有致,村子中央小河蜿蜒而過……李家巖村是西安市高新區精心打造的“秦嶺八村”美麗鄉村之一,優美的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游客。村民們瞅準商機,紛紛辦起農家樂和民宿。目前,李家巖村共有64家農家樂。該村還不斷豐富業態元素,引進親子體驗、創客空間、金融貿易等新業態。
“五一假期以來,李家巖村接待游客近60萬人次,帶動就業420余人,共計收益500余萬元,平均每戶收益6萬余元。”李家巖村黨支部書記王林說。
西安市民楊先生說:“國慶假期,我們選擇就地過節,來李家巖村的民宿體驗鄉村生活。沒想到民宿設施很好,孩子很喜歡住在這里,也玩得非常開心。”
一把鋤頭、一輛土車、一臺織布機、一個麻袋……雖然沾著泥巴帶著土,卻能解開都市群體的鄉村情結。
銅川市耀州區小丘鎮紅巖村有一座大院,藏著近2萬件老物件。如今,這里建成了一座紅巖社區博物館,入選陜西省第二批社區博物館。“老物件離開了熟悉的田園,‘住’進了博物館,讓人們可以觸摸、感受古老的農耕文化。”館長楊維耀介紹,博物館不僅是一處展示和保護優秀農耕文化的天地,也是凸顯鄉村文化特色的空間。
利用國慶假期走進紅巖博物館的孩子們,通過小石磨研磨小麥,了解石磨面粉的制作過程;通過比賽,體驗傳統運輸工具——獨輪車;剝玉米,種蔬菜,學會珍惜糧食……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研學活動,讓孩子們了解農耕知識,增強動手能力,懂得尊重農業、尊重農民。
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陜西各地鄉村旅游發展如火如荼,前景廣闊。接下來,陜西將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規劃體系和標準體系,構筑更高質量的頂層設計,指導和引領全省鄉村旅游科學可持續發展,全面助力鄉村振興,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