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有幸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是組織對我的愛護、支持和鞭策,也是咱們老百姓對我的信任、擁護和肯定。”在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前夕,貴州省盤州市淤泥鄉巖博聯村黨委書記余留芬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難掩激動的心情,“這已經是我第四次當選黨代表了,感覺身上的責任沉甸甸的。”
巖博村地處貴州省盤州市淤泥彝族鄉,四面山大草坡深,風景優美、氣候宜人。但交通不便曾是這片土地最大的發展困境,“一年種糧半年飽,有女不嫁巖博郎”曾是這里的真實寫照。
“巖博媳婦”余留芬1988年嫁到村里,她頭腦活泛,1993年放下鋤頭,在村附近煤礦開起小飯館,后來開了小賣部,幾年后便成了村里少有的“萬元戶”。2001年,余留芬被任命為巖博村黨支部書記,帶領全村發展的重任就這樣落在了她的肩膀上。
余留芬上任不到一周,便主持通村公路建設,沒有啟動資金,她就拿著自己的4萬多元錢帶動村民一起集資。經過90天熱火朝天的努力,一條3公里長、4米多寬的鄉村公路終于修通。自此開始,帶動博巖村老百姓致富的堅定信念便扎根在了余留芬的心間。2007年,余留芬當選黨的十七大代表,她至今猶記得,當時村民自發組織送她遠赴北京參會的情景。“老百姓特別淳樸,一直把我送到村口,回頭看著大家,仿佛他們身上都披著霞光,我感覺既興奮又驕傲。我告誡自己,無論何時永遠都不能失了村里人那份信任。”余留芬說。
巖博村的產業發展始于小鍋酒廠。2014年巖博村成立盤縣巖博酒業有限公司,2015年更名為貴州巖博酒業有限公司。隨著酒廠發展一路向好,余留芬開始籌劃把酒廠做大,希望能讓巖博酒走向全國,創出自己的品牌。此外,2012年,在余留芬的努力下,村干部和群眾129戶入股,發展林場、火腿廠、養殖場。2017年,巖博村村集體資產達6200萬元,人均年收入1.5萬元,全村擁有大小車輛160多輛。
2016年,發展起來的巖博村聯合鄰近的蘇座、魚納兩個貧困村,成立了巖博聯村黨委,余留芬任聯村黨委書記,帶動更多百姓脫貧致富。
2017年,適逢黨的十九大開幕,這一年對巖博村以及余留芬來說意義非凡。這一年,余留芬當選為黨的十九大代表,她清晰地記得,10月19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她所在的貴州省代表團,同代表們一起討論十九大報告。會上,作為來自基層的代表,她率先舉手,“搶”到發言機會,向總書記匯報了村里搞“三變”改革的探索和成果。
路子走對了,發展順暢了。一時間,貴州巖博酒業有限公司生產的“人民小酒”火了,該品牌成功“出山”,短短兩個月,銷售額超過過去3年的總和。
近年來,隨著“人民小酒”的火爆,巖博村也成了游客紛至沓來的鄉村旅游點。余留芬帶領鄉親們重點打造以“人民小酒”生產參觀體驗為主的工業旅游、以黨建扶貧成果展示和體驗為主的黨建紅色旅游、以彝族文化展示體驗為主的民俗特色旅游,建成盤州巖博酒業基地旅游景區,包括“人民小酒”生產車間、“人民小酒”展覽館、巖博黨性教育基地、彝族風情村寨、音樂噴泉等。
“接下來,巖博村還將打造獨具特色的研學課程體系,創建適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研學基地;引入旅行社,大力發展旅游業,打造更加富饒的美麗巖博。”余留芬說。
在余留芬看來,不論是釀酒還是做旅游,本質上就是要通過發展鄉村產業,帶動更多老百姓脫貧致富。如今,巖博村已形成集種植、釀制、酒糟加工、生豬養殖、生態旅游于一體的產業體系。初步估算,今年年底,村民人均收入可達到3.3萬元,集體資產達到1.12億元,集體收入突破800萬元。
20多年來,余留芬把自己最美好的年華獻給了巖博這片土地。如今,她認真履行黨的二十大代表職責,走遍當地每一個角落,認真做調研、找問題、聽建議,將致富理念變成發展思路。“我將再接再厲,帶領全體村民共同推進鄉村振興,讓大家的錢袋子鼓起來,收獲實實在在的幸福感、獲得感。”余留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