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武,甘肅省人,1949年10月出生,與新中國同齡。作為經歷過“文化大革命”和改革開放全過程的老同志,在長達半個世紀的職業生涯中,曾歷任共青團中央常委、團中央國際聯絡部部長、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原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等職,角色的不斷轉換,見證了改革開放的發展深化,也見證了宣傳思想文化領域的風云蝶變。隨著文化強國建設步入新時代,蔡武依然關心著中國文化的未來發展。
成長:當個“好學生”“好農民”“好工人”
蔡武的中學時光是在蘭州度過的。1968年,他高中畢業后到甘肅省高臺縣農村插隊三年。
當時正值文革期間,那是一個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時代,社會上把人們的家庭出身分為“紅五類”、“黑五類”等等。作為“非無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學生,同很多年輕人一樣,“靈魂深處鬧革命”“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要努力改造自己,聽黨的話,成為一個合格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
“當時到鄉下插隊、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不像一些人想象的‘悲悲切切’‘生離死別’,”蔡武回憶當時的情景,“雖然這是一個非常迷惘、無奈、矛盾又被動的選擇,但當時我們大多數知青還是抱著一顆改造自己的想法,來到農村的‘廣闊天地’。”
沒有電,沒有公路,沒有公共汽車,到城里、到火車站去拉化肥拉農資,都是趕著小毛驢車走30里、40里路。農村的生活很艱苦,但蔡武慢慢學會了以苦為樂,他當時懷著最樸素的感情,聽黨的話,努力改造自己,和當地的貧下中農真正打成了一片。
蔡武一直認為,能不能做自己理想的工作,自己說了不算,但能不能干好正在干的事情則取決于自己。他說,“自己給自己定了一個標準:上學時就當一個好學生,當農民就當個好農民,如果做工人就當個好工人。”
在農村插隊近三年后,知青陸續開始返城,首先趕上煤礦招工,蔡武被招工招到山丹煤礦,工作了幾年。山丹煤礦位于祁連山里的一個荒山溝里,方圓50里沒有人煙,條件艱苦、交通不便,蔡武以一顆平常心面對這一切,認真工作、積極進取,努力當一個好礦工。憑借突出的表現,不到兩年,蔡武由所在煤礦運輸連連長和指導員作介紹人作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入黨。
生活在農民、工人這些成千上萬的普通勞動者中間,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對蔡武的人生產生了積極影響,也讓他對中國的國情有了深刻的了解,認識到中國雖然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但依然比較貧窮落后,要想使國家富強起來,讓人民過上美好的生活,可能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不能總是在貧窮、落后的狀態下生活,必須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去爭取美好的生活。他在內心不斷問自己:“我能為黨和國家的事業做點什么?我能為人民做點什么?”
蔡武說:“在那一刻,我開始理解我們黨的初心了。這個過程對于我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推動我準備為人民的事業艱苦奮斗的重要時期。”
艱苦的環境也磨礪出蔡武不平凡的意志。他說:“我們這批人能夠吃苦耐勞,堅韌不拔,艱苦樸素,這種作風和品行跟農村、礦山的生活工作經歷是密不可分的。”
成才:學習國際共運史 開拓人生新境界
每當看《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這部劇的時候,蔡武總是很感慨。鄧小平在1978年作出恢復高考的決策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聲,牽動和改變了千百萬青年學生的人心和人生,這一代人永遠感謝小平同志。通過參加高考,蔡武有幸進入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學習。也正是在北大學習的這段經歷,讓蔡武走上了他新的人生舞臺。
“恢復高考這個偉大決策確確實實改變了我們將近十屆中學生、幾千萬知識青年的命運,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成長、成才、成功的大門。”蔡武告訴記者。
蔡武在北大的專業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由于他有著10年的農村、礦山基層生活工作經歷,能夠聯系實際,很快就掌握了要點。通過學習,蔡武掌握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同時結合中國的實際和自己的工作經歷,理解和掌握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意義,思考和領會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基本理論、基本綱領。北大的這段學習經歷,為他后來進入黨的群眾工作、黨的對外工作以及宣傳思想戰線、走上領導崗位打下了深厚的理論基礎。
蔡武說:“在北京大學的學習生活,開拓了我人生的一個新境界。”
1983年,蔡武進入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開始從事青年外事工作。當時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青年外事工作十分活躍也有機會出國開展交流。隨著對外交流與合作的日益增多,蔡武進一步了解到世界發展的潮流和文化的多樣性,大大開拓了國際化視野,讓他在實際工作中能夠以一種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來看待中國、看待世界、看待時代,看待中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深刻理解了為什么中國要改革開放,中國必須改革開放。
蔡武說:“通過理論學習,實踐錘煉,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了解世界,在這個過程中間逐步形成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是最近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也是我感受最深的地方。”
成果:職業生涯見證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歷程
2005年,蔡武從黨的對外工作崗位轉入宣傳思想戰線工作,先后擔任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等,其中在文化部部長的崗位上工作了7年,親身參與并見證了文化體制改革從試點到全面推開,到最后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的主要過程。
因為文化領域的特殊性和復雜性,相較于經濟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起步較晚。文化體制改革有自己的特殊復雜性,文化既有意識形態屬性,又有商品屬性;既要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目標,同時又要擔當提高人民的精神文明素質的重任。
蔡武說:“和平建設時期在文化戰線工作,不像戰爭年代情況瞬息萬變,可以創造很多輝煌的業績。在和平建設年代,文化建設潤物無聲,更多的時候是在看似平凡、平常、瑣碎的日常工作中推進的。”
按照黨中央“文化體制改革不管改什么、怎么改,導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指示精神,采用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分開的思路,蔡武帶領著文化戰線的同志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文化遺產保護、文化產業振興和特色產業群建設、對外文化貿易等方面多點發力,深化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形成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喜人局面。
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進一步解放文化生產力,繁榮文化創作,提升文化自信是一道時代命題。蔡武認為,關鍵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作為文化創造的主體、文化產品的消費者、文化成果的鑒評者,要使文化產品、文化活動、藝術創作滲透進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社會實踐,在這個過程中以文化人,實現核心價值的引領,鑄造新的時代精神、民族精神。同時,充分發揮中華優良傳統文化這個我們最大的優勢,最富有的資源,通過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保護、挖掘、創新,通過對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艱難歷程的總結、提煉、升華,來武裝全黨,武裝人民,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隨著世界政治經濟生態變化,國際文化交流與思想交鋒格局也出現了一些新動向。對此,蔡武表示要大力拓展對外文化交流的領域,特別是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推介,因為它的親和力和感染力是最強的。
“我自己幾十年的工作經歷證明,無論國家與國家在政治關系和經濟關系上如何沖突,到文化領域交流的障礙最少,也是最容易溝通和打動人心的。我們要以一種博大的胸懷,寬闊的視野,包容的態度,去開展平等的交流,文明因交流互鑒而燦爛而輝煌。”
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中國找到了一條具有鮮明的科學性、民族性、時代性、開放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這令蔡武感到十分欣慰,他告訴記者:“從事文化工作的這些年,是一段非常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在我職業生涯中間也是最值得回憶和留戀的一段時間。”
退休:伴隨歌聲回到激情燃燒的歲月
蔡武業余愛好不多,也比較簡單,喜歡音樂。2018年從領導崗位退休后,他每天會在家看看報,上上網,聽聽音樂;也會在社區里散散步,唱唱歌,完全回歸了一個普通人的角色,生活過得多姿多彩。
蔡武參加社區里的一些老同志自發組織的“銀杏”合唱團,一個星期至少唱兩次歌,唱的時候大家很開心,仿佛唱歌讓他們變年輕了。蔡武高興地說:“我們叫作立足院區,快樂歌唱,愉悅身心。”
蔡武所在社區的街道辦事處對于這支合唱團也很重視,認為是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因此經常邀請老人們進行演唱。
如今,蔡武依然非常關心文化事業的未來發展,他相信“一代人總會比一代人做得更好”。
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今年72歲的蔡武也有自己的目標:“我希望可以健康快樂地生活,少生病,少給家人添麻煩,少給組織添麻煩。”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蔡武告訴記者:“我們合唱團這兩天唱《把一切獻給黨》,我估計今年這首歌可能會在很多合唱團體成為主打歌曲。因為它很好聽,很深情。”
當著記者的面,他動情地唱起了《把一切獻給黨》,來表達對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祝愿。伴隨著婉轉的歌聲,時光似乎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那一天你拉著我的手,讓我跟你走;我懷著那赤誠的向往,走在你身后;跟你涉過冰冷的河流,患難同經受;跟你走過坎坷的小路,從春走到秋;跟你飽嘗過風霜雨雪,跟你共同飲過勝利美酒,千里萬里我也沒回頭……千里萬里我也沒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