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諾,盡己所能,學好黨的歷史,講好黨的故事,為弘揚雨花英烈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貢獻力量……”今年5月底,新一屆“紅領巾講解隊”在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正式上崗,南京市雨花臺區實驗小學等4所學校的20名少先隊員在數百名選手中脫穎而出,組成2022屆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紅領巾講解隊”。
南京市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社會教育部部長郭琦介紹,他們每年都會招募20至30名小學生講解員,很多學生在“紅領巾講解員”的感染下,自愿報名加入新一屆“紅領巾講解隊”。
見微知著。今年以來,江蘇各地紅色場館積極探索“館校聯動”模式,將“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活動和課程,在學生心中“播下紅色種子”。
精心打造紅色課堂
夏日炎炎,新一屆“紅領巾講解隊”上崗的同時,“雨花英烈事跡宣講團”也忙得熱火朝天。受疫情影響,“雨花英烈事跡宣講團”暑期前積壓了不少宣講活動。
郭琦介紹,“雨花英烈事跡宣講團”由專業講解員、優秀志愿者、烈士親屬、專家學者組成,長期以來積極開展進學校、進社區、進網絡等“六進”活動。與此同時,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還將烈士事跡嵌入學校日常教學之中。“比如,不少英烈留下了書畫、音樂作品,我們就與學校合作,把這些作品融入美術和音樂課中,讓學生在臨摹、再創作過程中接受紅色熏陶。”郭琦說。
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與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樹人學校推出了“種下紅色的種子”館校合作課程。在學校,學生們在教師指導下,閱讀歷史文獻資料、進行分組討論;在紀念館,學生們觀察展廳文物、照片,從中搜集歷史信息歸納總結,將理論知識和實物相聯系,從而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公共服務部主任潘迎介紹,該課程選取了各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歌曲、革命詩詞、烈士家書等,通過對經典深入解讀,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紅色種子。
創新紅色講解方式
“通過講解員進校園、打造紅色課堂等方式,使紅色故事更容易打動人心,同時,激發學生前往紅色場館現場體驗的興趣。”徐州淮海戰役紀念館志愿講解員、全國紅色故事大賽“金牌志愿講解員”李楠認為,有條件的場館要針對青少年推出有特色、有吸引力、更易被青少年消化的講解服務。
以徐州淮海戰役紀念館為例,2021年7月,該館在經過10個月的改造后重新開放。改陳后的淮海戰役紀念館,通過打造實景課堂,實現觀展的教學化;通過沉浸交互體驗,實現體驗的代入化。李楠介紹,紀念館打造了4個場景的沉浸式講解,并邀請學生作為演員參與講解,增加了學生的體驗感。
鎮江茅山新四軍紀念館館長孫志軍介紹,針對一至三年級的小學生,紀念館在講解過程中將歷史信息片段化,通過穿插尋找文物、猜謎、講故事等互動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針對年齡稍大的學生,我們會更加注重講解的嚴肅性。”
郭琦介紹,今年,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與教師志愿者聯合策劃了“沉浸其中”的講解項目,由教師邊講邊演。“目前,我們正在進一步打磨這項講解,計劃在今年暑期推出。”
童聲講述紅色故事
基于校內校外接受的紅色文化熏陶,學生們對紅色歷史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入,逐漸成為紅色文化的傳播者。
“小紅帆宣講團”作為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在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樹人學校開設的一門選修課,通過“學校+場館”模式,從基本講解技巧、實地教學講解等入手,培養學生走上講解員崗位。
潘迎介紹:“樹人學校每個年級有20個班左右,選出的20名講解員會分別到每一個班進行宣講。接下來,每個學期都會選拔一批‘小紅帆宣講員’,不斷在學校播下紅色種子。”
這些講解紅色故事的經歷,成為學生們成長道路上的珍貴記憶。齊日悅是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的一名“紅領巾講解員”,她說,成為“紅領巾講解員”后,她逐漸認識到人的發展應該是多元的,要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郭琦表示,希望學生們在講述雨花英烈事跡的過程中汲取更豐富的精神營養,自我完善、服務他人,努力擔當起雨花英烈故事的傳播者、雨花英烈精神的傳承者和踐行者,讓“信仰的種子”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