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實施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工程。
紅色旅游是鄉村產業的新業態之一。重慶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且這些資源大部分集中在鄉村,比如展現脫貧攻堅精神的巫山下莊“天路”,凝聚著三峽移民精神的奉節安坪鎮三峽移民精神傳承館,能從中感悟長征精神的綦江區石壕鎮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等。這些紅色資源經過發掘、整理、修繕,打造成了紅色旅游景點,既是對紅色精神的傳承,又能將紅色文化與鄉村旅游相融合,為鄉村增添新活力。
如何進一步激活紅色資源的價值?如何對本土紅色資源進行系統挖掘整理,提高管理和運營水平?重慶日報記者近日對我市發展“紅色+”旅游新業態進行調研。
旅游市場走“紅” 紅色文化成鄉村旅游新亮點
“我都60多歲的人了,還能開起農家樂,全是因為下莊這幾年的旅游發展起來了。”3月15日,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三合院”老板楊元頂快人快語。
下莊曾經是一個“天坑村”,進出村的道路無比艱險。楊元頂曾在村里種過莊稼,做過會計,都只能勉強維持生計。他只好離開下莊外出謀生,在廣東、成都等地的工廠當保安。
2017年,楊元頂回家探親時發現,以前安靜的村莊突然變得熱鬧起來,尤其是在下莊人歷時7年打通的“天路”上,熙熙攘攘的游客拿著手機拍照打卡。
“你們居然能在絕壁上鑿出這樣一條天路,可真了不起!”游客上前,提出想與他合影。
“下莊有這么多游客,開辦農家樂,有搞頭!”2018年,楊元頂與兩個親戚合辦“三合院”農家樂,第一年就賺了7萬多元。
“以前,下莊發展靠的是‘三色產業’:藍色(勞務輸出)、綠色(西瓜)、橙色(紐荷爾),現在有了紅色旅游,升級成為了‘四色經濟’。”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毛相林說,村上的旅游接待已經排到了今年6月。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毛相林第一個上臺,接受習近平總書記頒發的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獎章和證書。從這一天起,毛相林和下莊“天路”的事跡享譽全國,到下莊來參觀、學習、旅游的人更多了。
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下莊村順勢而為,新建了下莊人事跡陳列室、愚公講堂等景點,去年5月巫山縣委黨校下莊校區掛牌成立。這些景點、學校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來到下莊。去年,雖受疫情影響,下莊的游客接待量仍有4萬多人。楊元頂的農家樂也“背靠大樹好乘涼”,年收入超過10萬元。
“去年,我們全村的旅游收入達到了100多萬元,村集體收入有14萬元,今年下莊天路還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毛相林說,發展紅色旅游讓下莊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利用紅色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的案例,在重慶并不鮮見。
銅梁少云鎮邱少云烈士故居、潼南雙江古鎮楊闇公舊居、城口縣雙河鄉城萬紅軍指揮部舊址、黔江濯水古鎮“紅軍渡”群體雕塑……我市不少鄉鎮正圍繞紅色資源發展鄉村旅游,這一現象在業內已引起高度關注。
“紅色旅游是紅色文化景觀與綠色自然景觀、革命傳統教育、旅游產業發展相結合的新型主題旅游形式,是傳統教育理念與旅游產業理念的結合,既是理念的創新,也是產業的創新。”重慶新聞旅游集團總經理王先平說,正因為如此,他們十分看好鄉村紅色旅游的市場前景,目前已與石柱縣中益鄉在紅色旅游產業、研學教育、黨建培訓等方面開展共建合作,下一步還將與其它區縣開展合作,深挖當地紅色旅游資源。
資源未能變現 紅色資源有待充分挖掘、活化利用
記者采訪發現,盡管我市紅色資源豐富,但目前許多地方并沒有將資源轉化為產業。其中部分原因是沒有系統挖掘整理紅色資源導致起步較晚,同時缺乏相應的運營能力。
比如,擁有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紅軍烈士墓、紅軍橋、紅軍街等紅色資源的綦江區石壕鎮,直到前年才開始真正發展紅色旅游產業。
“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煤炭是石壕鎮的主導產業。”石壕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勝明解釋,當時鎮上有近30家煤礦,挖煤是村民主要的收入來源。
2018年,石壕鎮決定舍棄“黑色經濟”,逐步關停礦場,喚醒沉睡的紅色資源,發展紅色旅游。但由于缺少經驗,沒有對紅色資源進行系統地挖掘整理,鎮上又缺乏資金持續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全年僅有5000多人來旅游。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了奉節縣安坪鎮。1992年,安坪鎮被確定為首批三峽移民試點鄉,該鎮三沱村作為移民重點村在1997年實現整體搬遷。為了讓三峽移民精神代代相傳,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三峽移民精神傳承館去年在三沱村建成。傳承館共有兩層,一層主要展示照片,記錄三峽移民搬遷時的場景,二層以物件展示為主,用雕塑呈現三沱人從漁民到果農的生活變遷。
“但傳承館正式投用之初,沒有正式的講解員,只能由我‘頂班’。”三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明說,大多數時間他都在忙村上的事務,游客只能通過傳承館內的文字注釋了解三峽移民的歷史。此外,三沱村也沒有規劃相關的旅游路線,導致游客旅游體驗不佳,去年三沱村紅色旅游的游客接待量僅在1萬人次左右。
“紅色資源未能發展為成熟的旅游產業,其核心問題在于旅游產品的供給與游客的需求不匹配。從供給端來看,一些鄉村沒有把紅色資源充分挖掘整理,開發的旅游產品形式單一、不成體系,僅僅以觀光為主;而從需求端看,游客追尋的是沉浸式的紅色旅游體驗以及優質的旅游配套服務,這方面的需求并沒有得到滿足。”市文化和旅游協會文旅教育分會秘書長張云耀表示。
賡續紅色血脈——挖掘整理紅色故事,提升運營能力
紅色資源無疑一筆寶貴財富。在許多地方,紅色景點成為中老年人重溫激情歲月、感懷時代變遷的體驗地,成為年輕人聆聽紅色故事、致敬英雄模范的“打卡地”。
如何賡續紅色血脈,利用好紅色資源?各地在摸索中前行。
基礎設施首當其沖。
2021年,綦江區政府組織重慶南州旅游開發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幫助石壕鎮完成紅軍街立面改造、紅軍橋修繕、石壕紅軍烈士墓及紀念碑改造、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修繕等工程建設,完善了石壕游客接待中心、石壕廣場、停車場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與此同時,石壕鎮還對紅色事跡進行挖掘整理,圍繞五位無名紅軍戰士為國捐軀的故事,在烈士墓中修筑了紅軍紀念碑,并在司令部舊址內打造烈士雕像,建立紅色景點。
一系列動作后,效果立竿見影:石壕鎮去年游客量達到13萬人次。與此同時,游客的驟增,對僅有4家民宿和酒店的石壕鎮,在住宿接待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戰。
運營管理緊隨其后。
針對紅色旅游資源的管理問題,三沱村選擇培養村上的年輕人為三峽移民精神傳承館的講解員,運營管理傳承館。
“我們還在村上規劃出漁民藝術區、數字臍橙區、生態康養區、觀光度假區,并將依托四大區域規劃出紅色旅游路線,為紅色旅游增添相關的配套休閑項目。”黃明說。
“對于紅色資源的挖掘整理不能僅停留在修繕和保護階段,要創新探索‘紅色+’旅游新業態,應深入挖掘紅色資源背后的故事,通過包裝營銷形成傳播點,以此吸引游客;而紅色旅游也要求相應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僅僅是道路和住宿等,人居環境、高標準農田等都在這個范疇內,是一個綜合性的工程。”重慶社會科學院《改革》雜志社副總編輯丁忠兵表示,一些大型旅游項目開發需要專業化的市場主體介入,與當地政府共同運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