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甘孜州得榮縣民族博物館建筑外景
四川省甘孜州得榮縣金沙江畔懸崖絕壁上的巖體軍旗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是“十四五”時期國家深入推進的重大文化工程,其建設范圍是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中央紅軍)長征線路為主,兼顧紅二、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長征線路。
2021年12月底,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甘孜段建設全面啟動儀式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簡稱甘孜州)瀘定縣舉行。今年3月底,由中共甘孜州委、甘孜州人民政府主辦,中共得榮縣委、得榮縣人民政府承辦的甘孜州“貢嘎藝術節”之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甘孜段建設推進會在得榮縣瓦卡鎮召開。
在此推進會召開之際,中國城市報記者來到甘孜州得榮縣最南端的瓦卡鎮,聆聽長征故事,追尋紅色足跡。
確立“一核一館兩橋三故事”規劃布局
高山林立、地形崎嶇的得榮縣如何打造好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甘孜段的南大門?
中國城市報記者了解到,1936年5月,賀龍、任弼時率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簡稱紅二軍團。1936年7月5日,根據中革軍委電令,紅二軍團同紅六軍團及紅三十二軍組成紅二方面軍)由滇入川,挺進甘孜州涉藏地區第一站得榮縣,在得榮縣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和輝映歷史的紅色遺址。這為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甘孜段提供了堅實的歷史依據和資源基礎。
賀龍橋,一座橫跨金沙江、承載著紅色歷史的風雨橋,是甘孜州歷史上第一座以元帥命名的橋。
甘孜州副州長、得榮縣委書記黃進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當時紅軍進入得榮時,在扎納亞山口受到了地方反動勢力的武裝阻擊,由此打響了進入甘孜的第一場戰斗。戰斗勝利后,賀龍登上扎納亞山口,遙指現賀龍橋處,說將來要在這里修建一座大橋,讓兩地通聯起來。”1959年7月,為遵照賀龍元帥的心愿、解決兩岸群眾通行難問題,金沙江上修建起了長85米、跨度75米、寬6米的鋼架橋,被命名為“賀龍橋”。
2022年4月得榮縣邀請賀龍元帥之女賀曉明女士在賀龍元帥生前簽名中提取組合成的“賀龍橋”三個大字,現已鐫刻于橋頭橫梁上方。在多位紅軍后代看來,這是兩代人之間的紅色傳承,也激勵著大家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
得榮縣內的紅色遺址遺跡眾多,紅色資源富集,紅色文化底蘊深厚。2022年10月,得榮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開園試運行,近半年來深受省內外群眾喜愛,累計1.1萬人次前往參觀游覽,體驗紅軍長征的艱難困苦,汲取奮進新征程的強大力量。
近年來,得榮縣委、縣政府確立了“一核一館兩橋三故事”的規劃布局。黃進表示,一是以“一核”為引擎,即以建設瓦卡紅軍長征小鎮為核心,以紅軍長征小鎮集約化打造引領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通過整合瓦卡4A級旅游景區和紅色文化關聯互動,與特色農業產業深度融合,打造集“紅色+觀光+休閑+體驗+N”多種業態的紅軍長征文旅特色小鎮和一批紅色文化旅游村落,切實落實鄉村振興大戰略。
二是以“一館”為載體,即建設一座標準化的民族博物館,以紅二軍團長征時在得榮活動的內容為主題展陳,在展現得榮風土人情、民俗文化和歷史變遷的同時,讓文物“活化”,讓歷史“開口”;通過“博物館+教育基地”模式,把民族博物館建設成弘揚長征精神、開展紅色文化及愛國主義教育的紅色基地。
三是以“兩橋”(紅二軍團進入得榮途經的“紅軍橋”和“賀龍橋”)為雙翼,通過“保護+修繕+利用”,擦亮“兩橋”紅色品牌,讓文物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歷史光芒和生機活力。
四是以“三故事”為靈魂,即采用編排紅色劇目、情景模仿講述等方式,講好扎納亞戰斗、牛圈邊上的支委會、下擁村軍民魚水情3個紅色故事,弘揚偉大長征精神,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甘孜段南大門建設賦予時代靈魂。
展覽與實景劇輝映弘揚偉大長征精神
碧水金沙江畔,藏鄉花開正艷。3月27日,甘孜州得榮縣民族博物館開館,賀龍橋正式揭牌。到場的嘉賓有開國元帥彭德懷侄孫彭宇、張勝華夫婦,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創始人之一張邦英之子、油畫家張亞東,開國中將頓星云之孫頓衡,中國老年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徐華,延安延水情公益促進會副會長陳龍獅、秘書長王溦及常務理事李增民、劉菲菲、莊江瀅等。
當日,中國城市報記者走進得榮縣民族博物館,探尋紅軍長征道路上的堅實足跡。該館設有“紅軍長征在得榮”專題展陳,分為序廳、戰略轉移西征入川、紅二轉戰得榮榮光、會師甘孜北上抗戰、長征精神得榮力量和尾廳六個部分。館中展陳文物共312類819件,以及國內知名畫家、書法家創作的各類國畫、書法作品84幅。其中,延安延水情公益促進會精選了“上品名家陜甘邊革命老區書畫交流組委會”多幅作品捐贈給得榮縣民族博物館;由張亞東捐贈的油畫作品《1936年在甘孜》《黨的利益在第一位》《綠水青山》,生動展現了紅軍長征途經甘孜的壯闊歷程,現已珍藏于得榮縣民族博物館紅軍長征陳列館。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紅二軍團在得榮真實故事改編的大型紅色實景劇《牛圈邊上的支委會》已于3月26日晚在得榮上演。該劇結合全息投影、無人機等技術,全方位呈現長征時期的歷史舊貌與時代場景,帶領觀眾沉浸式走進那段崢嶸歲月——1936年5月5日,紅二軍團在賀龍、任弼時同志率領下離開中甸,朝得榮方向進發。途中紅二軍團后衛二連糧食緊缺,士兵們只能找野菜煮湯喝,但是越來越多的同志因為體力不支掉隊了。這時,戰士們在松麥村一戶老百姓家的牛圈角上發現一大缸青稞。一邊是紅軍“不動群眾一針一線”鐵的紀律,一邊是因饑餓而面臨犧牲危險的戰友,一次緊急的黨支部委員會就在這家牛圈旁邊召開了。
《牛圈邊上的支委會》在結構上分為5個篇章,時長為85分鐘。“整臺劇目歷時近一年籌備創作,除了突出深厚扎實的故事設定外,還通過場景營造、表演互動、動靜觀照等虛實結合的形式來深化紅色教育的‘硬核’劇情,將金沙江岸向陽谷地的紅色旅游地標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與時尚的劇目表演、交互體驗模式有機結合?!薄杜H吷系闹瘯穼а萃艏妆硎尽?/p>
看完演出后,有觀眾說:“如果愛有顏色,那一定是紅色?!?/p>
增強持久吸引力讓紅色文化可親可近
3月的得榮,微風輕拂、桃紅柳綠。在金沙江畔的懸崖絕壁上,占地面積1936.57平方米的巖體軍旗顯得格外耀眼,一抹中國紅引得眾多游客紛紛打卡留念。
3月27日,在世界紀錄官方認證團隊現場認證下,得榮縣巖體軍旗被成功認證為“修建于巖石上的最大旗幟”世界紀錄。
據了解,這面巖體軍旗是為了紀念紅二軍團1936年5月7日進入得榮而量身定制的。當地希望以這種方式提醒世人牢記這段歷史。
此外,得榮縣“桃花季”“紅酒季”也鳴鑼開場,加快了長征主題紅色資源與生態主題綠色資源的融合,形成了內容多樣、形式豐富的旅游產品和線路。
黃進表示,未來得榮縣將攜手相鄰地區,建立共商協作機制、紅色旅游共享機制和聯合管理辦法,共建基礎設施、共商區域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共謀紅色旅游發展規劃,共同推動旅游產業發展。
同時,得榮縣將通過“博物館+教育基地”的模式,將得榮民族博物館申報成為弘揚偉大長征精神、開展紅色文化及愛國主義教育的紅色基地;采取“保護+修繕+利用”的方式,擦亮特色紅色景觀品牌。
得榮縣還將把得榮縣民族博物館紅軍長征陳列館、巖體軍旗、紅軍軍歌以及紅色實景劇《牛圈邊上的支委會》有機結合起來,打造成世界級網紅打卡地和紅色文化旅游新地標,增強紅色景觀的持久吸引力,推動全縣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