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紅色頭條> 最新動態>

安徽金寨:綠色金寨茶谷藥庫富民 紅色老區路通人旺業興

近年來,金寨縣在國家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等政策指引下,依托本地特色優勢產業,讓茶葉、中藥材等“土特產”不斷走出大別山,同時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城里人來這里賞美景、尋鄉愁。這一“出”一“進”,富了民、興了縣,彰顯山區特色、承載老區文化的鄉村產業正在“將軍縣”茁壯成長。

春日的大別山,滿目翠綠,生機盎然。

當下正值新茶采摘期。一大早,大山深處的安徽省金寨縣大灣村村民王新云就穿梭在茶園中。忙完茶園的活,她還要趕去家里的農家樂幫忙。因為環境好,王新云家的農家樂現在已有了不少“回頭客”。

大灣村所在的金寨縣被譽為“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之前由于地處深山,交通不便,發展長期滯后。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著大別山革命老區。2016年4月到安徽考察時,總書記第一站就前往位于大別山區的金寨縣,并沿山路乘車1個多小時,來到大灣村考察。在這里,總書記通過走訪,為鄉親們找窮根、出實招。

牢記囑托,砥礪奮進。近年來,金寨縣在國家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等政策指引下,依托本地特色優勢產業,讓茶葉、中藥材等“土特產”不斷走出大別山,同時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城里人來這里賞美景、尋鄉愁。這一“出”一“進”,富了民、興了縣,彰顯山區特色、承載老區文化的鄉村產業正在“將軍縣”茁壯成長。

植根大山 打造致富金葉新名片

六安瓜片是中國名茶,僅在《紅樓夢》中就有80多處提及,而金寨縣正是六安瓜片的原產地和主產區。

面沖村山前山后,壟壟茶園郁郁蔥蔥,長勢喜人,成為山谷里的一道美景。“我們這里的茶葉品質好,年年都有企業提前預訂,有的產品每斤能賣到一兩千元。”王新云告訴記者。

距離大灣村約70公里之外的油坊店鄉面沖村西茶谷,緊鄰著名的響洪甸水庫。青山綿延,綠波蕩漾,庫區岸邊茶樹鋪滿山坡,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讓這里成為六安瓜片的核心產區。清明前后,采茶工們正在漫山遍野的蒼翠茶樹間采摘今年的頭茬春茶,茶山處處可見繁忙的景象。

“以前山路崎嶇,交通不便,有茶也賣不出去。”面沖村黨支部書記陸崇軍回憶說,村民以前只能守著青山綠水過窮日子。2014年以來,六安市持續打造“六安茶谷”,作為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面沖村在內大多數金寨縣鄉村都在道路、設施、市場等方面得到扶持。

隨著道路入村,好茶逐漸走出大山,茶谷成為了農民致富的“聚寶盆”。如今30公里的西茶谷范圍內聚集了上百家茶葉加工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茶農三方聯動,讓企業和農戶都實現了增產增收。

“2022年,光我們企業的年銷售額就有1800萬左右,帶動了周圍600余戶茶農實現增收。”面沖村一茶業生產廠長邸為剛告訴記者。

近年來,金寨茶企還通過提高茶葉加工廠的清潔化、自動化、機械化程度,推動茶產業的持續升級。

全軍鄉大團山茶場是當年金寨第一批招商引資的茶企。企業負責人陳陽告訴記者,2012年以前的制茶機是燒柴的,煙大,靠通風的方式散煙,而且溫度不可控制,茶葉質量和收益都不高。“制茶時殺青一定要殺熟殺透,這樣茶出來才會香和甘甜。用柴炒茶由于溫度不可控往往會導致殺青不透,價格自然也賣不上去。”

“現在我們完成了‘柴改電’,有4條清潔化的流水線,電腦控制炒茶溫度和時長。以往一個茶季也就能制1萬斤干茶,現在上了流水線一個茶季能加工10萬斤茶;同時價格也上去了,‘柴改電’的茶葉單價較之前翻了兩三倍。”陳陽說。

在金寨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張喬看來,引進龍頭企業,整合茶產業,統一改造高標準茶園,改進茶葉品種和種植方式,提升生產加工工藝,正是金寨創新發展模式、讓六安瓜片這一“老字號”散發新魅力的有力舉措。如今,金寨有20萬人從事茶葉生產經營、茶園22.7萬畝,綜合產值已達35億元。

在金寨,不僅有種植、收購、初篩、炒茶全鏈條的茶產業生產線,還衍生出觀光體驗、休閑旅游、品茶鑒賞等伴生產業。

一到采茶季,不少游客會慕名而來。天蒙蒙亮,坐落于西茶谷的“茶谷小院”經營者鄭學偉,就開始準備農家樂一天的食材。2016年,在當地政府支持下,他回鄉創業,開起這家農家樂與民宿合二為一的“茶谷小院”。每逢節假日,都有不少體驗完茶谷風光的游客,來小院就餐、購茶,旺季常常一桌難求。

“農家樂加上家里幾畝茶園,一年也能收入十多萬元。”鄭學偉說。

茶園種茶、家中迎客,茶葉已成為金寨人致富的“金葉”。大山里的“特色茶”,這些年是越品越甜。

深耕“西山藥庫” 培育百億大產業

今年春節一過,金寨沙河鄉樓房村的李明哲,便開始忙碌起來。“現在正是靈芝菌棒養菌的關鍵時節,靈芝菌棒的生產需要先進行高溫灌蒸滅菌,待接種后放進溫室大棚發菌。”說起靈芝,“新藥農”李明哲的話匣子就停不下來。

出生于靈芝種植世家的李明哲,對靈芝有著特殊的感情。2014年大學畢業后,他毅然從大城市回到家鄉,帶著鄉親們開始創業,目標就是做大沙河鄉的靈芝產業。

“白天,我跟著工人一起工作,晚上閑下來就翻看專業書籍。”李明哲說,土地利用率一直是靈芝種植難題,按傳統工藝,每塊地每5年才能種植一次,這讓種植靈芝的成本居高不下。通過2年的探索,公司的無土栽培技術已成熟,不僅克服了換地、換土的難題,同時也解決了覆土栽培中農殘、重金屬含量過高的問題,有效提升了靈芝品質。

靈芝產業鏈長、附加值高、帶動性強。2022年,李明哲的公司以回收靈芝產品的方式,帶動了16戶種植戶獲得320萬元的收益。對于產業的下一步,李明哲也在深入思考。“靈芝這個行業,光賣原材料不掙錢,必須要做成沖劑、壓片、膠囊這樣的深加工產品。比如,孢子粉原料價格大概是每公斤150多元,而加工成保健品后,每公斤可以賣到2000元。”

優美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大山深處靈芝生長的沃土。金寨是安徽省最大的山區縣,群山環抱,河流縱橫,有野生藥源237科1363種,被譽為“西山藥庫”。其中,靈芝產業無疑是金寨縣中藥材產業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

金寨縣中藥(西山藥庫)產業發展中心主任杜繼甫告訴記者,這里眾多企業與科研院所展開強強聯合,形成了一條現代化種、產、研產業鏈。全縣靈芝年交易量4200噸,孢子粉的交易量2000噸,靈芝深加工產品占全國市場的七成左右。

孟祥峰是金寨一家知名靈芝生產企業的生產負責人。其就職的公司現擁有現代化GMP保健食品生產車間,涵蓋軟膠囊、硬膠囊、粉劑、片劑4條生產線。在無菌車間里,一整套萃取設備正從靈芝孢子粉中分離出孢子油。“這可是我們現在的拳頭產品。”孟祥峰告訴記者,這項高科技能將靈芝藥效進一步提純,易于攜帶和人體吸收,是產業做大做強的關鍵一步。

“在靈芝深加工領域,科技加持是必不可少的,否則不僅產品附加值低,還會造成土地資源浪費。”據孟祥峰透露,為突破難關,他的公司不斷和一些院校展開技術合作。“目前,我們研發的水養技術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預計能把土地利用率提高一倍以上。”孟祥峰對未來信心滿滿。

同時,黃精產業發展也在金寨方興未艾,隨著黃精茶、黃精丸、九制黃精等產品不斷被研發,全縣規范化栽培黃精面積上升到1.9萬余畝,年產鮮貨1500余噸,產業綜合產值9800余萬元。

中藥材產業在金寨的蓬勃發展,還帶動培育了一大批成熟的中藥材經營人才。他們活躍在全國各大中藥材市場,把金寨周邊的優質藥材買進金寨,把金寨好產品賣到海內外。

如今,金寨縣擁有537家中藥材經營主體,204家加工企業,51.3億元中藥產業綜合產值,惠及人口20余萬。一組組亮眼的數字,串成了金寨現代化中藥材產業的“金”鏈子。

老區變景區 激活城鄉“產業+”

金寨是綠色的,更是紅色的。

“革命搖籃大別山,火炬燃遍鄂豫皖”。金寨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步入金寨縣革命博物館,一件件紅色文物,見證了那段崢嶸歲月。金寨縣革命博物館館長倪軍介紹:“抗戰時期,20多萬人的金寨縣有10萬英烈為革命犧牲。”

波瀾壯闊的革命史,為金寨留下了大量紅色遺存。地處金寨縣西北部的湯家匯鎮,不僅是皖西北革命根據地的指揮中心,更是紅四方面軍的主要發源地之一,現有文保單位58處。

“紅色文化不僅是歷史見證,也是一筆寶貴的旅游資源。”湯家匯鎮紅色旅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2017年開始,湯家匯鎮就開始積極盤活紅色旅游資源,對31處瀕危的革命遺址進行搶救維護,并對“紅軍街”進行了升級改造。“現在我們年均接待游客達到20萬人次。”

文旅產業的火爆,給原本偏遠的小鎮帶來了人氣,也開啟了當地百姓的致富之路。3月28日,湯家匯鎮紅旅小鎮迎來了一批研學客人,他們是來自合肥的高中二年級學生。中午,“紅軍街”上擺起了“長街宴”,遠道而來的眾多游客讓鎮上的商戶個個都忙彎了腰。

“今天是高峰期,一下子接待了1000多位游客。”承辦此次“長街宴”的農家樂老板徐海霞應接不暇,笑容洋溢地招呼著客人。她告訴記者,自己家里使用的食材,大多就在周邊農戶家中采買,帶動不少鄉親們的農產品銷量,每年光羔羊就有500多只。

游客林女士來自外省,早就聽說湯家匯鎮是“一座完整的蘇維埃城”,這次帶著全家慕名而來。“這里有學校、書店、郵局、銀行等眾多舊址,在這個時空里,有一種回到抗戰年代的‘沉浸式’體驗,對大人孩子來說,都是一次難得的愛國主義教育。”

在金寨,像湯家匯鎮這樣展示紅色文化和歷史的窗口還有很多。而打破交通閉塞的制約,成為金寨發展紅色旅游的命題作文。

2018年,金寨耗資5億元,在大別山腹地的千峰疊翠間,修建了一條八百里長的紅嶺公路。從此,金寨各景點串珠成鏈,更多旅游新業態、新場景興起,老鄉們的口袋逐漸“鼓”起來。

在斑竹園鎮紅色教育基地,這里開發了重走紅軍路、唱紅軍歌、吃紅軍飯等多個旅游項目,讓游客們能通過沉浸式體驗,感悟紅色精神。

返鄉創業的羅從俊在斑竹園鎮開起了民宿,“我們正嘗試借助互聯網,通過直播推介的形式,向外界展示我們的紅色傳統文化和特色山貨。”說到未來,他充滿期待。

在另一邊的果子園鄉,“90后”滑翔傘愛好者袁圓建起金寨第一家滑翔傘飛行訓練基地。在他看來,這種特色新興運動,也為大別山旅游帶來新的增長點。而穿梭在山水畫廊間的紅嶺公路,也成為自駕車友們爭相追捧的皖西打卡勝地。

時光荏苒,老區不老,青春正好!在金寨,“紅”是底色,“綠”是振興。金寨正發揮老區、山區資源稟賦,化“劣勢”為優勢,把“山貨”變“尖貨”,讓越來越多“土特產”金字招牌走出大山。一幅革命老區人民共同富裕的金寨畫卷已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