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紅色資源保護、管理和利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今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用好紅色資源 培育時代新人 紅色旅游助推鑄魂育人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以進一步發揮紅色旅游資源的教育功能,引導廣大青少年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作為黨和國家的“紅色基因庫”,革命紀念館既是重要的紅色旅游目的地,又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大課堂?!缎袆佑媱潯窂娬{“運用新理念、新內容、新技術賦能紅色旅游,增強紅色旅游感染力,推動紅色精神入腦入心”。革命紀念館要強化科技支撐,運用現代技術手段為各項業務賦能,提供更高水平的紅色旅游和紅色教育服務,以推進新時代革命紀念館高質量發展。
以數字技術為支撐助力藏品保管
革命紀念館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設備,賦能藏品的保護及管理工作。藏品保護方面,結合革命文物易損性特點,加強數字技術的應用,統籌好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一是在預防性保護上,綜合運用智能化監測、調控、儲藏、養護技術,實現對溫濕度、光照、微生物等因素的動態調控,為藏品營造安全、穩定、潔凈的保存和展出環境,盡可能延長革命文物壽命。二是在搶救性保護上,通過攝影測量、激光掃描、三維數字建模等手段采集藏品多維數據,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文物劣化分析,生成最佳修復方案,并利用3D打印技術實現文物的無損修復。藏品管理方面,以藏品數據庫建設為核心,推進館藏革命文物信息的采錄、存儲、檢索、輸出自動化,革除傳統紙質化管理的弊端,提高藏品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性,以更好地服務于革命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利用。如,東北烈士紀念館對館藏珍貴文物建立專屬數字檔案并匯入現有館藏數據庫,為文物數字化保護和革命歷史研究提供基礎數據。
以觀眾體驗為中心重塑陳列展覽
革命紀念館要牢固樹立以觀眾為中心的理念,借助前沿科技手段推動形式和內容創新,打造觀眾滿意的高質量展陳。第一,綜合運用多媒體技術和信息化技術,充分調動觀眾多維感官,增強展陳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利用計算機實現對展覽燈光、色彩、音視頻等的智能調控,并采用全息投影、幻影成像、裸眼3D等技術,為觀眾呈現生動逼真的展示場景,讓革命文物“活”起來。第二,采用虛實融合數字技術,實現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實的融合,拓寬展陳的時空邊界。運用VR和3D建模技術,搭建線上數字展廳,并與線下展廳聯動,使展陳“永不落幕”;運用AR、MR等技術,將虛擬元素疊加到真實場景中,將展品與其背景故事融為一體,實現展陳在空間和內容上的延伸。如,中共一大紀念館元宇宙項目“數字一大”,運用數字孿生技術實現中共一大場景的1∶1復原,與實體場館融合共生,為觀眾營造沉浸式體驗。第三,利用多模態交互技術,讓革命文物“動”起來,增強觀眾的參與感。借助交互式觸摸屏、體感互動技術等開發互動體驗項目,使觀眾與百年前的革命見證物“對話”、共情,從而增強觀眾對黨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
以多元創新為手段強化宣傳教育
革命紀念館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引領宣傳教育工作,同時創新傳播手段和表達方式,使紅色主題教育兼具嚴肅性與趣味性。線下教育方面,一是開發探索紅色主題游戲項目,使觀眾在館內由“走馬觀花”轉變為“邊玩邊學”,自覺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如,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運用AR技術引導觀眾在游戲中尋找線索,了解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大歷史事件。二是利用網絡大數據技術做好社會調研,精準識別不同區域和群體的差異化需求,并利用AI講解器、互動魔屏、穿戴式VR等數字化設備建立“流動紀念館”,助推革命紀念館紅色主題教育向社區基層下沉。線上教育方面,一是構建集網站、微信、微博、短視頻等于一體的新媒體矩陣,向公眾推送即時、多元、個性化的革命文物與紀念館信息。二是基于青少年認知特點開發紅色云課堂、云講座等,將館內紅色資源轉化為線上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從小樹立紅色理想。三是創辦革命紀念館網絡論壇、社區、知識分享平臺等,促進大眾層面的紅色文化學習交流,使紅色文化由公眾被動輸入轉變為主動輸出。
以供需匹配為目標優化公共服務
革命紀念館應秉持“以人為本”的服務意識,以不斷創新的科技運用彌補場館建設中存在的不足,提供更適切的公共服務,最大化滿足社會新期待。一方面,借助線上線下雙渠道收集觀眾反饋,掌握觀眾真實需求。積極開發線上觀眾意見反饋平臺,讓公眾的聲音及時傳遞給館方,同時,通過智慧導覽設備等采集觀展軌跡、駐足時長、互動行為等觀眾行為學數據,據此分析不同觀眾群體的參觀偏好。另一方面,提供多元精準的分眾服務,落實依需施策。一是建設無障礙場館,充分考慮視障、聽障等生理性弱勢群體在參觀過程中的潛在阻礙,在設施配置上引入語音識別、觸覺反饋、智慧仿生等技術延伸人體器官功能,為弱勢群體打造具有人文關懷的無障礙服務環境。二是做好導覽服務,開發VR全景導覽系統,借助手勢控制、融合定位等技術,為不同受眾提供自助漫游服務。三是在收集用戶多源大數據的基礎上,為中小學生、老年群體等不同類型的受眾量身定制參觀線路及互動體驗。此外,依托科技手段進一步完善檢票安檢、設備租賃、應急疏散等服務細節,如,設置智能售檢票系統實現紀念館全網預約檢票一體化、基于定位技術研發自動語音講解器。
以模式轉變為依托實現持續發展
革命紀念館要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機遇,主動轉變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紀念館綜合效益,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一,創新經營模式,探索發展紀念館文創產品。深挖本地紅色文化資源,瞄準年輕群體的文化消費需求,借助CG動畫技術打造定制性紅色文化IP形象;利用新媒體促進營銷推廣,使文創IP融入公眾日常生活,提高知名度與認可度;通過移動社交電商平臺,拓寬文創產品銷售渠道。第二,變革人才培養與管理體制,形成“創新友好型”工作環境。通過引進復合型人才、舉辦數字技術培訓班、組織人員外出考察等方式,提升革命紀念館工作人員科技素養。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對從事科研、編研、展陳設計、文創開發等創新性工作的人員給予一定的績效獎勵,探索建立紀念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制度,激發從業人員創新積極性。第三,實施“紀念館+”戰略,圍繞紅色文化主題,利用科技打破行業隔閡,推動革命紀念館與教育、旅游、演藝等跨界融合,塑造紅色文化新業態。如,開發沉浸式紅色舞臺劇,將經典的紅色故事與新奇的表演手法相結合,輔之以高科技特效,實現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的統一,引發觀眾情感共鳴,促使革命精神深入人心。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文化旅游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