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各國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愈發頻繁。在這一背景下,紅色文化作為我國獨特的文化遺產,具有巨大的開發利用價值,包括政治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歷史價值,它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更在當下社會發揮著重要的精神引領作用。然而,如何讓紅色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更好地傳承與創新,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文旅融合為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新的契機。通過文化與旅游的有機結合,可以將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具有市場吸引力的旅游產品,讓更多的人在旅游過程中接觸、了解和認同紅色文化。同時帶動紅色文化相關產業的發展,為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持續的動力。因此,挖掘地方文化資源以構建文化旅游產業是推動紅色文化發展的重要手段。轉化理念、轉化客體和轉化主體是實現紅色文化“雙創”的重大突破,打造紅色“文化地標”,并提升“紅色文化”的品牌影響力的三個維度。
轉化理念維度:優化文旅頂層設計
完善紅色文旅專項規劃。我們需要從更廣闊的視角和更高的定位來看待紅色文旅的發展。因此,我們需要加大力度推進紅色文化資源普查工作,深入挖掘全域內的紅色文化資源,尤其是那些與其他文化相區別的鮮明特色和獨特優勢。在此基礎上,我們需要推進紅色文旅專項規劃的編制,明確各級紅色文化旅游發展的戰略目標、定位、任務和重點。通過這些規劃,我們可以指導并規范紅色文旅開發的“戰略”“戰役”和“戰術”,確保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的科學高效開發和利用,實現紅色文化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精準定位紅色文旅主題。紅色文旅主題應該根據當地獨特的資源內涵和文化靈魂,結合市場需求和競爭優勢來挖掘和提煉。在實踐中,紅色文旅規劃應將主題定位環節分為兩個關鍵步驟:主題提煉和主題建構。先要綜合考慮地脈、文脈特征和當地旅游資源,挖掘區域文化作為主題選擇線索。然后,在考慮市場需求和競爭態勢的基礎上,對旅游主題的文化線索進行篩選,選擇最強、最優的文化主線加以深化、提煉作為主題。接下來,要因地制宜,明確各級紅色文旅的主題定位,構建層次分明、特色鮮明的紅色文旅產業主題系統,避免生搬硬套、簡單移植和同質化發展。最后,通過選取一些龍頭區域,培育紅色文旅發展的“頭部區域”,引領紅色文旅的差異化發展。
構建紅色文旅的協同布局,關注資源整合和文旅融合。資源整合是協調不同資源或個體的過程,以一致地完成某一任務。在紅色文化“雙創”中,資源整合主要包含兩個向度:一是紅色文化圈內的分散資源,如人、財、物、力、文化等,通過資源整合可以形成整體合力,避免重復建設和雷同開發,共同進行包裝和市場營銷。二是打破各地分散獨立發展的格局,依托于不同區劃中紅色文化的特色內容與不同特征,對各區劃地域的文旅資源從時間、空間、主題等向度進行全向整合、差異化打造,科學構建紅色文旅區劃區塊格局,實現良性互動、整合發展;文旅融合是指文化融入旅游,旅游成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在發展過程中相得益彰。紅色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應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找準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最大公約數和最佳連接點,推動文化和旅游各領域、多方位、全鏈條深度融合。具體而言,要推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賦能,形成“文化+旅游”“旅游+文化”“其他行業+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局面。同時,要明確前端特色,挖掘資源亮點,遵循“文旅+”“+文旅”思路,將紅色文化符號融入產業發展,助力文旅全域發展與產業鏈生態做大做強,促進三產融合,形成“第六產業”。
創新敘事內容以情動人。在文化敘事方面,要著力推動紅色文化內容“由淺入深”的創新轉化。就淺層而言,即可以將豐厚深奧的紅色文化如紅色藝術、紅色文物、紅色遺跡等,轉化成通俗易懂的“宏大敘事”和“微觀敘事”,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就深層而言,要在講好在地紅色文化故事的基礎上,深度挖掘其中獨特的文化基因,高度凝練紅色文化內核,展現獨特紅色精神內涵。
活用表達形式以形感人。在技術運用方面,要善于運用數字技術推動紅色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播、轉化、創新,加強紅色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沉淀和保護;創新紅色文化遺產展示方式,用心用情打造數字化紅色文化產品,結合VR、影視、文創等新業態新技術為紅色文化用戶提供更加多元的沉浸式體驗形式。在媒體傳播方面,統籌運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傳播,讓紅色文化轉化脫離陳舊的文化敘事表達媒介和文化傳播手段,不斷提高覆蓋面和精準度,提高其知名度、美譽度和認知黏度。例如,可以引進更多更便捷的文化旅游APP、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小紅書等服務平臺,還可以利用抖音、火山、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引導村民游客們自發對家鄉、景點進行拍攝、傳播、引流。在符號形象方面,要以游客特別是年輕群體關注為導向,要創新性賦予文化新的解讀、新的玩法、新的活力、新的溫度,可以完善vi系統設計,打造特色IP形象,依托IP形象創意研發紅色文創周邊產品譜系,以文化IP賦能紅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活化紅色文旅經濟,形成文旅體系。進而,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呈現與傳播超級IP,由此展現和傳承紅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歷史,讓紅色文化成為鮮明旗幟和文化符號,持續不斷為鄉村文旅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營造體驗場景以場留人。紅色文化開發的最重要使命,是通過整合旅游要素,為受眾提供獨特而深度的文化體驗。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于營造實體和虛擬場景。在實體場景營造方面,我們需要加強紅色文化旅游市場調研,建設符合市場需求、具有吸引力的紅色特色旅游景點。同時,推進各村落、景區的主題化特色配套設施建設,完善導覽標識系統。結合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特色,在“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全方位構建實體場景,并提升服務品質。在虛擬場景營造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如VR全景制作、web3d開發、多媒體等,將紅色文化旅游展館展廳、景點景區、街巷道路、祠堂廟宇等場所空間1:1復刻到網絡世界。這樣,游客可以在家中就能深度進入三維仿真場景,享受更加生動逼真、真實沉浸的紅色文化體驗。
文旅產業通常不是獨立開展,往往表現出與其他旅游資源的共生態勢,在區域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中協同實現價值共創。文化和旅游共生單元之間,彼此利益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擁有共同的特征和互補性。運用共生理論,識別文化和旅游共生發展的特性,對于推動文旅高質量發展、促進異質性產業要素的集聚整合與無障礙流通,重塑并創新旅游價值鏈具有重要意義。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可以運用共生理論視角,從微觀層面分析“雙創”主體,具體如下:
理順事業產業關系。厘清紅色文化事業與紅色文化產業之間的關系,活化紅色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增強紅色文化發展創新能力,擴展紅色資源開發經濟性。增強紅色資源產品的開發,打造周邊商品譜系,增加資源經濟變現能力。同時要發揮好紅色文化的育人作用,做強紅色文化事業。在文旅產業構建中,市場產業機制和計劃文化機制要相互補充,企業遵循市場導向盤活紅色文旅,政府用好宏觀調控把握全局,構建良好的生態系統的同時明確管理界限,各司其職,合作共贏。
明晰多方角色關系。遵循“政府主導、企業主體、村民主動、多方發力”,形成多方利益相關者共贏發展的生態局面,尤其是明確、落實運營主體,確保日常運營和散客接待能力。
明晰產權權益關系。構建科學合理的權利分配機制,明晰權責所屬,厘清政府和企業在市場中的關系。嘗試探索“三權”分置模式,即構建紅色文旅資源開發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格局;針對部分地區產權不明的問題,建立明確的產權劃分模式,明確村莊建設和發展的方式,杜絕一切因產權不明產生的問題,開設服務熱線,積極解決村莊針對產權不明所出現的問題。
培育運營“種子隊伍”。健全運營管理機制,吸納優質企業承擔運營主體,明確運營權責所屬,做好景區基本運作保障,激發景區活力;打造紅色文化開發的專業團隊,創新紅色文旅資源的系統開發;完善優秀人才回鄉發展政策,支持創業、吸納優質企業,為培育和構建共生型紅色文旅生態系統注入強動能。
(作者:雷喜斌,福建農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師、福建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紅色文化研究中心成員;黃斌,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福建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紅色文化研究中心成員;本文系2022年度福建農林大學科技創新專項基金項目(社科類)“紅色文旅助推福建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