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旅游融合發展區等級劃分》標準助力教育功能深化
2024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發布《紅色旅游融合發展區等級劃分(LB/T 089—2024)》(以下簡稱《標準》)。作為全國首個針對紅色旅游融合發展區建設的行業標準,《標準》旨在對紅色旅游融合發展區進行科學規范,推動紅色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促進文化傳承與創新,強化教育功能,深化紅色旅游與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等多業態的融合發展。在明確紅色旅游融合發展區等級劃分與建設要求的基礎上,《標準》進一步為紅色資源的綜合利用和教育功能的深入實踐提供了科學依據。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傳承好紅色基因。近年來,紅色旅游發展勢如燎原,在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和弘揚紅色文化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明確提出,“推動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發揮紅色資源教育功能,傳承愛國主義精神。”《標準》的出臺,是對紅色旅游深化利用方式的系統統籌,通過設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組織特色教育活動、創新技術應用等,進一步規范融合發展區內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探索教育功能在紅色旅游中的實踐路徑。《標準》不僅在制度上填補了紅色旅游教育實踐的標準空白,還明確了發揮“紅色教育功能”這一核心定位,為紅色旅游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向,有助于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的持續深化與優化。
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在紅色旅游中的落地實踐
一是聚焦紅色資源內涵的深入挖掘,指明紅色旅游鑄魂育人的行動方向。紅色資源作為黨領導人民在斗爭、建設、改革、發展時期的歷史見證,承載著豐富的精神內涵和獨特的文化價值。《標準》在挖掘紅色資源、基地建設與示范、文化傳承與保護三方面,為推動紅色旅游的教育功能落地指明了方向。
在挖掘紅色資源、體現獨特性方面,《標準》提出,“紅色旅游融合發展區內紅色資源應種類豐富,具有獨特性。”旨在摸清家底、盤活資源,充分挖掘并認識什么是紅色資源,為資源到產品再到內容創新、體驗升級提供扎實的基礎。在豐富紅色資源的實踐中,可以通過與文化和自然條件相結合,構建綜合性的資源體系,進一步充實紅色教育的內涵。依托紅色資源挖掘歷史文化價值,深度融合地方傳統文化、歷史遺址,可以展現區域獨特的文化基因與精神底蘊,增強教育活動的吸引力和認同感。借助生態景觀與紅色歷史的結合,整合自然資源,能夠拓寬愛國主義教育的表現形式,進一步提升游客的體驗感。
在基地建設與示范方面,《標準》強調以標桿性教育場所打造為抓手,集中展現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賦予融合發展區核心的教育功能。“紅色旅游融合發展區內至少有1處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或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的要求,不僅是在構建集中展示和教育的核心平臺,更著眼于通過示范引領作用推動區域紅色資源的協同開發與優化配置。這種示范效應將促進區域教育實踐的規范化與系統化,為各地紅色旅游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建設樣板,通過資源整合與功能完善,推動區域紅色旅游向全國范圍的規范化發展輻射。
在文化傳承與保護方面,《標準》強調劃定紅線、守住底線,確保資源的真實性和歷史價值的完整性。“應科學有序規劃建設,維護原有歷史氛圍和紅色底色,保持原址原貌、體現地方特色,嚴防不合理開發和娛樂化、庸俗化、過度商業化傾向。”這一要求明確了資源保護的原則與目標,同時對宣傳教育的創新轉化與系統挖掘提出了方向指引。通過加強革命文物的規范化保護與利用,實現文化資源的有效傳承,推動教育價值的創造性轉化,為愛國主義教育注入更加鮮活的生命力。
二是守正創新,運用新理念、新內容、新技術賦能紅色旅游,彰顯紅色資源的價值意義與精神內涵。通過創新,不僅可以突破傳統的單一展陳模式,還能夠使紅色資源的精神價值更加貼近現代需求,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的深化和提升。《標準》從多元業態融合、文化內容創新和技術賦能體驗三方面入手,著力推動紅色旅游的創新發展與教育功能落地。
第一,引入多元業態融合這一理念,實現愛國主義教育效果與紅色旅游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步提升。圍繞《標準》中融合發展的要求,紅色旅游應與鄉村旅游、綠色旅游、文創產業等相關業態深度融合,通過豐富的配套服務和旅游形式,為游客創造多樣化的教育體驗場景。通過餐飲、住宿、旅游線路等配套服務的完善,增強游客在教育活動中的參與感。將教育功能融入生態保護活動、鄉村振興戰略和創意設計賽事,推動紅色旅游從單一的靜態觀光向多場景動態互動的轉型,為教育內容的立體化表達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同時,標準特別強調,通過“促進業態融合”的方式提升紅色旅游的協同發展能力,推動教育功能進入更多元的實踐場景。例如,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為紅色教育增添了更多表現形式,使地方手工藝、主題展覽和創意賽事等活動與紅色文化相結合;紅色文化與區域特色的結合,進一步拓展了教育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為紅色旅游教育功能的創新表達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第二,在文化產品內容創新上,通過鮮活的內容設計,進一步提升紅色文化的吸引力與傳播力。要開發夜間旅游產品,培育基于紅色資源的多樣化旅游產品,推動景區“做精產品,提供配套游覽服務”,并設計有吸引力的旅游線路。這些要求明確了紅色旅游產品的創新方向,即通過挖掘紅色文化內涵,設計沉浸式體驗項目,如夜間燈光秀、歷史情景演藝活動等,賦予游客更豐富的互動感受;通過優化研學專線、規劃家庭主題線路等產品形式,將紅色教育融入更多場景,為不同人群提供多樣化的參與方式。此外,《標準》特別強調文化創意內容的表達,要求“至少有1個影響力較大的紅色旅游演藝項目和一定數量的、市場認可度較高的紅色文創產品”。宜挖掘革命歷史故事、打造主題活動,使紅色文化從課堂與展陳延伸至大眾生活,讓教育內容更具感染力。通過實景演藝和互動體驗,增強教育的情感共鳴,讓紅色文化的表現形式更加貼近現代生活需求,進一步擴大愛國主義教育的覆蓋面。
在此基礎上,《標準》提出打造“品牌化和有全國影響力的紅色旅游產品”,以推動紅色旅游品牌化建設,將教育功能與市場價值深度融合。該舉措不僅強化區域紅色資源的辨識度與影響力,還能優化教育活動的傳播力與體驗感。為確保品牌化建設的持續性與高質量,《標準》強調“通過聯合產品開發和市場打造形成整體競爭優勢,科學確定紅色旅游融合發展區內旅游綜合財政貢獻,按比例增加紅色旅游資金投入”,從而為紅色資源的系統開發提供資金支持,也為紅色旅游教育功能的深度落地和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第三,智能技術賦能聚焦教育形式的現代化,通過技術創新為教育功能提供了新的傳播渠道。《標準》鼓勵運用現代智能科技,如AR、VR等技術還原紅色歷史場景,增強教育的沉浸感和代入感。通過動態再現歷史情景,讓游客能夠直觀地觸碰紅色文化的核心價值,在深刻體驗中將教育感知內化為文化記憶。
三是“寓教于游”,拓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形式。青少年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群體,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通過“寓教于游”的教學形式,將課堂教學融入紅色場景,使教育更加生動、鮮活。這種實踐既賦予了愛國主義教育更高的有效性,也為紅色旅游的教育功能注入了持久動力。紅色研學旅游應面向不同階段的學生群體,設計針對性強的教育活動,并注重結合實踐內容和教育目標的多樣化創新,不同層次的教育實踐各有側重。
對于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應注重趣味性與體驗性,使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學習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開展紅色主題研學、紅領巾講解員實踐等活動,通過互動性強、形式多樣的教育設計,引導中小學生在參觀與實踐中增強對黨史和紅色精神的感知力與認同感,明確肩負的使命責任,從小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為成長打下精神底色。
對于大學生,教育重點應聚焦理性認知與實踐探索。將紅色旅游與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以更高層次的教育目標實現知識學習與社會服務的深度融合。例如,通過參加全國大學生紅色旅游創意策劃大賽或“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將思政教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結合,推動大學生在實際參與中挖掘紅色資源的文化價值,并將其轉化為助力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增強高校學生對紅色精神的感知力,通過社會化的教育路徑拓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外延。
標準引領,賦能新時代紅色旅游的教育功能
《標準》的出臺,明確了通過資源挖掘、形式創新和示范引領推動愛國主義教育深化的實踐路徑,聚焦紅色旅游的教育功能。為實現上述目標,需要從紅色資源的價值挖掘與保護入手,通過系統梳理與規范開發,確保資源的真實性與歷史完整性,使其成為思想鑄魂的重要載體。應注重創新表達形式,借助現代科技與多元業態打造沉浸式體驗,豐富教育內容與傳播形式,增強紅色文化的吸引力與參與感。可依托標桿性基地建設,強化示范引領作用,通過政策支持推動紅色旅游與教育功能的協同發展,為教育功能的深化與社會效益的同步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紅色旅游融合發展是深化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路徑。《標準》的出臺,為高水平推進紅色旅游教育功能提供了科學指引。期待各地以此為契機,圍繞紅色旅游教育功能的實踐落地,強化教育資源整合,創新教學形式和場景設計,以沉浸式體驗、研學實踐等多樣化方式推動愛國主義教育深入開展。同時,通過標桿性基地建設和多元業態融合,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參與紅色文化傳承,培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抓手,推動紅色文化實現更大范圍的傳播與傳承,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注入強勁動力,彰顯其獨特的時代價值和實踐意義。
(作者單位: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科學學院,北京旅游發展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