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紅色頭條> 最新動態>

推動長沙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立德樹人實踐中的應用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強調,“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空間和陣地”“充分發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支持學生參加紅色研學之旅”。長沙紅色文化資源分布廣泛、數量眾多、內涵豐富,駐長高校有責任和義務用好、講好、傳播好紅色文化資源,推動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立德樹人實踐中的應用,切實提升其育人實效。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強調,“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空間和陣地”“充分發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支持學生參加紅色研學之旅”。長沙紅色文化資源分布廣泛、數量眾多、內涵豐富,駐長高校有責任和義務用好、講好、傳播好紅色文化資源,推動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立德樹人實踐中的應用,切實提升其育人實效。

紅色文化資源與立德樹人的內涵及其聯系

紅色文化資源,乃“紅色”“文化”“資源”三者的完美融合,是對紅色文化、紅色資源、紅色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凝練表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在革命時期、建設時期和改革發展時期通過頑強拼搏、英勇斗爭所形成的具有資政育人功能的歷史見證和革命傳承,不僅包括物質形態的遺址、建筑和文物,而且涵蓋非物質形態的革命歷史、文藝作品和精神標識,具有歷史性、文化性、教育性等特征。

目前,學術專家針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分類,均提出了物質與非物質的區分,包括物質、精神、制度和人物等方面,是人民群眾可以開發和利用的歷史遺產,如紅色遺址、紅色精神、革命綱領、革命人物等。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其概念包含立德、樹人兩方面。立德指的是樹立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觀念,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樹人,就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來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立德樹人將德育與智育緊密結合,旨在培養出既有深厚知識底蘊,又具備高尚道德品質的新一代公民。

立德與樹人在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中相輔相成,互為支撐。立德是樹人的基礎,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作為支撐,人才的培養將失去方向和意義。同時,樹人也是立德的延伸和深化,通過教育引導個體實現自我價值,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進一步彰顯道德教育的成果。

紅色是立德樹人的鮮亮底色。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元素,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想信念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等,與高校的立德樹人任務高度契合,為高校培養人才提供了寶貴的教育資源。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立德樹人教育實踐,是對立德樹人任務的深刻契合與有力推進。高校要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立德樹人的精神實質,加強紅色文化教育,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建設等多維度途徑,增強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推動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長沙紅色文化資源類型分析

芙蓉國里盡朝暉。長沙是偉人故里、將帥之鄉、紅色熱土,具有獨一無二的豐富紅色文化遺產,紅色底蘊深厚。長沙紅色文化資源主要可以分為以人物、革命舊址和遺址等在內的物質類和以紅色精神為主的非物質類。

物質類紅色文化資源主要是指革命志士和烈士生活或戰斗過的革命舊址和遺址等。《湖南革命遺址普查報告》將革命遺址分為五種類型,其中革命領導人故居、烈士墓、紀念設施主要是指以物質形態展現出來的紅色資源。其中,在革命領導人故居類,有清水塘故居(這里既是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也是毛澤東和楊開慧結婚后組建的第一個家的所在地)、劉少奇同志紀念館、文家市會師舊址(這里陳列著大量與秋收起義相關的文物和照片,以及1930年毛澤東、朱德同志率領部隊在文家市擊敗敵人、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的珍貴資料)、八路軍駐湘辦事處、許光達故居、徐特立故居、李維漢故居、何叔衡故居等。在烈士墓類,包括黃興墓、蔡鍔墓、抗日陣亡將士名錄碑、長沙會戰碑、楊開慧烈士墓、湖南烈士公園、湖南革命陵園、雷鋒紀念館等。在紀念設施類,包括橘子洲、岳麓山、愛晚亭、湖南第一師范學院舊址、湖南黨史陳列館等。

第一,革命志士和革命烈士等。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長沙有著以譚嗣同、畢永年、楊昌濟、黃興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志士;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長沙涌現出一批以毛澤東、蔡和森、劉少奇、楊開慧、許光達、王震等為代表的革命斗士;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長沙又相繼誕生了以雷鋒為代表的杰出模范人物。

第二,相關紅色精神。長沙是“十步之內,必有芳草”的紅色熱土,蘊含著敢為人先、改天換地、百折不撓、發憤圖強的濃厚紅色文化氣息。長沙作為一方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熱土,其中多位黨史人物的革命故事都蘊含著偉大建黨精神的優秀品質。例如毛澤東的革命理想高于天、蔡和森的信仰如鐵撐巨艱、劉少奇的人民利益放首位、胡耀邦的實事求是開新局等革命精神。

第三,重大革命活動或歷史事件。在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組織秋收起義部隊在瀏陽文家市會師,并在文家市作出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戰略抉擇。在抗日戰爭時期,四次長沙會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在解放戰爭時期,程潛、陳明仁接受《國內和平協定》宣告起義,長沙和平解放。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到長沙視察工作等。進入到新時代,“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長沙,“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長沙,正錨定“三高四新”美好藍圖,持續用力建設“三個高地”。

長沙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立德樹人的現狀分析

長沙紅色文化資源有育人功能,高校有立德樹人的任務,兩者有融會貫通之處,因此推動長沙紅色文化資源有機融合到高校立德樹人實踐中,幫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實現資源價值最大化。

近年來,駐長高校對紅色文化教育與傳承越來越重視,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許多高校將紅色文化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通過課堂講授、專題講座、實踐教學等形式,向學生傳授紅色文化知識,例如,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構建出紅色場館育人、校史育人、紅色游學育人、研究育人、藝術育人、環境育人“六位一體”的紅色育人體系,探索出“館課一體化”沉浸式思政課堂教學模式,將思政課程、課程思政與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相統一,打造出“大思政”育人“大課堂”;長沙民政職院的紅色文化教育專題館占地900平方米,收錄160位湖南革命人物史事資料,收藏3萬冊珍貴圖書,研發“青年毛澤東成長足跡”虛擬現實教學資源,拍攝有學生原創“我心目中的革命人物”系列專題片,是資料收藏、圖書閱覽、教育教學、對外交流的一個“寶藏”之地。同時,高校還積極開展紅色文化主題活動,如紅色文化征文比賽、演講比賽、文藝演出等,營造了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此外,一些高校還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紅色文化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拓寬了紅色文化傳播渠道。

但在探索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立德樹人全過程中,也出現了學校重視程度不夠、挖掘力度不夠,教師教學方式單一,學生知識儲備不足等問題。

學校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課堂重視程度不夠。學校作為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學校層面對長沙紅色文化資源在立德樹人實踐中的應用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但部分高校對利用本土紅色文化資源育人的重視程度不夠,對長沙紅色文化資源的認知理解也不夠深刻,缺少對紅色文化重要性的深入認識和全面規劃,存在弱化紅色教育的現象,導致學校未形成濃厚的學習長沙紅色文化資源的氛圍。

挖掘長沙紅色文化資源力度不夠。部分高校對長沙紅色文化資源挖掘利用并不明顯,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獻、影像資料及革命遺址等被較少地用于實際教學中,未能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和時代意義。例如,師生都知道岳麓山風景區,但卻不知道岳麓山上眾多的抗戰遺跡及紀念建筑背后的故事和精神。比如,麓山忠烈祠原為紀念岳飛的岳王廟,后改建為忠烈祠,是紀念在淞滬會戰犧牲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路軍陣亡將士的。這類紅色文化資源無論是在課堂教學還是實踐教學上的發掘利用還不夠全面,需要將其中重要的事跡和故事挖掘出來,并運用到高校育人的實踐過程中。

教師運用紅色文化資源教學形式單一。目前,絕大多數駐長高校已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課當中,但是受到各種干擾因素的影響,部分教師運用長沙紅色文化資源的方式單一化,缺乏創新的教學模式如互動討論、群體合作等。首先,教師自身對長沙紅色文化資源的搜集方式較為單一,雖然有部分教師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搜集采用了實地探訪的方式,但多數教師是通過間接體驗的方式獲悉長沙紅色文化資源。其次,教師主要是以講解的方式給學生拓展長沙紅色文化資源,其次是以學生自學的方式,而使用實地參觀考察、開展專題講座或班會以及其他方式較少。此外,教師自身的專業技能也有待提高,難以將長沙紅色文化資源運用到高校思政課教學當中,并做到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

部分學生紅色文化資源知識儲備不足。盡管多數大學生對長沙紅色文化資源感興趣,但卻不了解長沙紅色文化資源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不清楚長沙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何在、對于長沙紅色文化資源的學習也容易受到外界干擾。另外,大學生參觀紅色文旅景點的過程中,容易被文化產品的推銷、當地特產的推廣等經濟消費所影響,最終導致紅色文化實踐成為參觀旅游,而忽略了最本質的教育內容,從而影響到紅色文化資源對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教育價值。

創新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立德樹人實踐的具體路徑

構建長沙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庫。為有效地整合和利用長沙紅色文化資源,高校需要采取系統化資源整合的方式來設計和實施紅色教育。首先,按照長沙紅色文化資源的內容、類型和價值等進行分類、梳理、整合,形成類別不同的紅色文化資源數據庫。其次,根據案例素材、理論佐證、實踐場所等用途,將資源庫中的教學資源融入教學環節,形成貫通紅色文化基因傳承和思政課教學質量提升的教學圖譜。第三,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新媒體等技術對長沙紅色文化資源庫的部分內容進行再次制作加工,形成短視頻、動畫、游戲等新形態的教學資料。最后,將長沙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環節形成微宣講、微短劇、調研報告等優秀教學成果,打造適應思政課教學要求的“3.0 版本”資料庫。

促進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傳承與創新。隨著社會飛速發展,數智化教育為高校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進行立德樹人實踐,開創了新局面,駐長高校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紅色文化教育載體,將更多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堂或活動中,增強教育教學的吸引力和互動性。一是建設紅色文化網絡教育平臺,包括電子書、網絡視頻講座、慕課、微課等,供學生自學和教師教學使用,提供豐富的紅色文化學習資源。二是加強校園紅色文化網絡媒介利用,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短視頻平臺等新媒體渠道,發布紅色文化資訊等,傳播紅色文化內容,擴大紅色文化影響力和覆蓋面。三是加強思政隊伍數智化素養培訓,提升教育者運用數字技術的意識和能力,更好將紅色文化資源與思政課程深度融合。四是開發數字展覽和虛擬體驗資源,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事件,從中感受紅色文化精髓。

創造校園紅色文化教育環境。構建校園紅色文化教育環境有助于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堂教學、日常教育、校園文化、社會實踐,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一是開設紅色文化課程,打造紅色文化浸潤思政課堂,在理論課程講授中靈活適時地融入紅色文化,推進紅色文化入腦入心。二是建設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在校園中建設紅色主題教育廣場,搭建紅色教育陣地,將本地紅色文化資源設置為師生黨建教育基地,拓展紅色教育基地平臺。三是開展紅色主題校園文化活動,充分利用校史中的紅色文化資源,將紅色文化資源因地制宜地引入校園環境建設,結合重大節日、紀念日等,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紅色文化主題活動。四是加強紅色文化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定期組織教師參加紅色文化專題培訓、學術研討等活動,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此外,還可以邀請革命先輩、專家學者等擔任客座教授,為學生講授長沙紅色文化知識。

(本文作者系長沙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研究員 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