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紅色頭條> 最新動態>

寧夏紅色研學旅游為何熱度高

?六盤山紅軍長征旅游區推出研學旅游線路,去年吸引研學游客3.6萬人次;青銅峽黃河大峽谷旅游區精心策劃推出的“永恒的信仰·行走的課堂”主題活動,去年為景區帶來研學旅游團隊139個;讓一個個“干沙灘”變成“金沙灘”的閩寧鎮,推出紅色研學旅游產品,去年接待游客數量同比增長超30%……寧夏正充分利用紅色旅游資源,打造紅色研學旅游品牌。

參加研學旅游活動的學生徒步鹽池縣長城遺址 張群倉 攝

六盤山紅軍長征旅游區推出研學旅游線路,去年吸引研學游客3.6萬人次;青銅峽黃河大峽谷旅游區精心策劃推出的“永恒的信仰·行走的課堂”主題活動,去年為景區帶來研學旅游團隊139個;讓一個個“干沙灘”變成“金沙灘”的閩寧鎮,推出紅色研學旅游產品,去年接待游客數量同比增長超30%……寧夏正充分利用紅色旅游資源,打造紅色研學旅游品牌。

開設新課堂

3月1日,一場春雪讓六盤山紅軍長征旅游區再次披上銀裝。一個個身穿校服的研學旅游團隊,沿著景區2.5公里長的紅軍小道向山上進發。“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跟學生們一起行進在紅軍小道上的固原二中教師任皓說,“今天在毛主席當年創作《清平樂·六盤山》的吟詩臺上和同學們一起吟誦這首詩,每一句都印象深刻。學生們真切地體會到信仰的力量,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崇高,也更加明白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六盤山紅軍長征旅游區總經理陳序介紹,六盤山紅軍長征旅游區是全國首批100個經典紅色旅游景區之一。旅游區將以創建成為5A級旅游景區為新的起點,進一步豐富紅色旅游體驗產品,推出主題紅色研學旅游線路,吸引游客到紅色六盤“勝利之山”,用腳步丈量長征歷程,用心靈感悟長征精神。

“這是‘抗戰之聲’的紅軍小號手……這是中國人民的朋友——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同心縣工作、生活的情景……”今年新學期開學,同心縣小學生丁萱的講解直播,成為吳忠市各中小學的“開學第一課”。

吳忠市同心縣紅軍西征紀念園負責人李愛琴介紹,同心縣紅色根基深,紅色資源足,現有各類紅色文化遺跡22處。“開學第一課”用孩子的視角開展紅色主題研學實踐活動,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李愛琴介紹,去年紀念園在同心縣中小學開展紅色小小講解員培訓活動,聘請了20名優秀學員為義務講解員,截至目前已舉辦線上線下義務講解40余場次。今年,紀念園將進一步挖掘整合同心縣紅色旅游資源,加大紅色旅游宣傳推廣力度,不斷完善和創新研學課程設計,將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融合,開發紅色研學旅游實踐線路產品,吸引更多青少年到同心縣感悟紅色精神。

“紅軍長征在寧夏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紅色記憶,也給寧夏留下了豐富的紅色資源。當前,寧夏正在實施的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涉及3個市8個縣區。我們搶抓機遇,推進紅綠融合、文旅融合,打造22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同心縣紅軍西征紀念園的紅色研學產品更為豐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學團隊。”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資源開發處處長王光華說。

開發新產品

新學期開學,青銅峽黃河大峽谷旅游區的黃河鐵橋、寧夏水利博覽館、青銅峽攔河大壩、青銅峽余橋烈士陵園等場所便迎來銀川市各中小學研學旅游團隊。他們在這里參加“永恒的信仰·行走的黨課”紅色主題研學旅游活動,接受紅色教育洗禮。

青銅峽黃河大峽谷旅游區營銷部部長周海虹介紹,去年景區創建成為5A級旅游景區后,充分發揮引領帶動作用,設計推出了“尋找紅色足跡,重溫紅色記憶”“聆聽革命故事,學習紅船精神”“不忘初心,筑夢前行”3條紅色研學旅游線路,吸引研學旅游團隊130個,接待研學游客超過3萬人次。今年景區將依托自然、歷史、地理、人文等景觀教學資源,以3條紅色研學旅游線路為重點,完善研學場地及配套設施,加強研學旅游宣傳、打造研學營地,不斷拓展延伸紅色研學旅游鏈條。

在六盤山紅軍長征旅游區六盤山研學基地,不少學生正在參加體驗活動。“2023年,我們建起了集研學培訓、民宿休閑、餐飲住宿于一體的六盤山研學基地,經過兩年的發展,目前已成為寧夏紅色研學教育新地標。”寧夏六盤山旅游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左鋼強介紹,六盤山研學基地投入運營后,集團充分發揮六盤山紅色旅游資源優勢,緊扣“紅色固原、綠色發展”戰略定位,拓展“紅培+旅游”融合發展新路徑,讓旅游產品更豐富,研學課堂更生動。

“這段時間,我們旅行社接待的全國各地紅色研學旅游團隊數量快速增長,這也說明寧夏依托紅色文化和旅游資源,已經形成特色鮮明、豐富多樣、知名度高的紅色研學旅游產品。”寧夏32天國際旅行社負責人李巖松說。

打造金品牌

參觀閩寧新貌,感悟閩寧鎮的巨大變化與發展成就。2月27日,銀川市教育局組織400余名師生走進閩寧鎮,參加“開學第一課”暨“行走的思政課”活動,體會這片土地如何從貧瘠走向繁榮,感受跨越山海的情懷。

賀蘭山下的閩寧鎮,是以福建、寧夏兩個省區簡稱命名的移民小鎮,是閩寧協作的窗口,也是全國易地扶貧搬遷、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典范。1997年,西海固群眾整體搬遷到賀蘭山腳下的黃河灌區。28年來,兩省區干部群眾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閩寧模式”,使昔日天上無飛鳥、地下不長草、十里無人煙、風吹沙粒跑的“干沙灘”,變成了現在綠樹成蔭、良田萬頃、經濟繁榮、百姓富裕的“金沙灘”。

閩寧鎮也成為寧夏寶貴的新時期紅色文化和旅游資源,年接待游客超過50萬人次,“閩寧新貌”也成為寧夏紅色研學旅游一張金色名片。

“我叫趙鴻,在《山海情》電視劇中扮演‘馬洪’。1997年,我帶著妻兒從固原老家坐班車來到閩寧鎮時,幾乎身無分文,是國家搬遷移民政策讓我走上幸福大道……”在趙鴻文化大院,大院主人趙鴻向參加研學旅游的學生講述著閩寧鎮的故事。他說,自己是搬遷移民政策的親歷人、受益者,有責任和義務讓更多人感黨恩、跟黨走。

“此次活動,將‘行走的課堂’與閩寧鎮發展緊密結合,既是銀川市深化思政教育綜合改革的創新舉措,也是閩寧協作精神的時代延續。”銀川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

閩寧鎮新時期“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發展故事,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賀蘭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境保護攻堅戰斗,沙坡頭“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一個個紅色研學旅游品牌正在成為寧夏旅游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