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形成的特有的優秀文化資源,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關鍵特征和直接來源,紅色旅游資源的思政教育屬性更是與大學文化育人功能存在天然耦合。在新時代背景下,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已成為弘揚革命文化與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載體,將紅色旅游資源融入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既是對革命文化基因的賡續,也是應對時代挑戰的創新探索,為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新時代青年提供文化支撐與實踐路徑。
紅色旅游資源涵蓋革命遺址、紀念館、烈士陵園等物質形態,以及紅色歌謠等非物質文化形態。全國已普查登記革命遺址3.6萬處,其中省級以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0余處,構成完整的革命記憶圖譜。紅色旅游資源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和歷史教育價值。從其文化特質與教育功能來看,紅色旅游資源融入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多以具象化的歷史場景再現,可強化學生對“四個選擇”的理論認同。以延安魯藝舊址等為代表的紅色教育資源,將革命文藝傳統與當代美育有機銜接,實現革命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同時,革命遺址、歷史文獻等物質資源的校園化呈現可以使紅色文化突破地域限制。例如,2022年,湖南大學將岳麓書院內的抗戰文化遺址改建為“烽火講堂”,結合AR技術復原長沙會戰場景,年接待學生實踐超2萬人次。“在地化”的改造方式使紅色文化深度融入校園空間,形成“行走的教科書”,為高校文化生態注入精神內核,在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發揮著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對筑牢意識形態根基、激活革命文化基因、培育知行合一的新時代青年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當代,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是弘揚和傳播旅游資源的重要平臺,紅色旅游資源亦在很大程度上為高校人才培養開辟了多元化途徑。因此,校園文化的構建既需要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亦離不開學生自下而上的實踐參與。
其中,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的有機結合尤為重要。紅色文化資源以其獨特的歷史底蘊和教育價值,為高校文化建設提供了豐富素材,紅色資源的育人效能必須依靠價值觀形塑、文化傳承、實踐育人三重功能協同發揮,才能真正轉化為大學生的精神財富與行動自覺,讓紅色文化更加貼近、更加親和、更加有力。以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為例,其2024年推出的“草鞋編織”等沉浸式項目,讓青年學子在動手實踐中感悟革命先輩的奮斗精神,而這種寓教于樂的體驗方式,既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珍惜當下,又能激發其內在學習動力。依托場景還原、互動體驗、故事講述等生動形式,紅色文化得以在潛移默化中浸潤學生心靈。為此,高校可充分挖掘紅色遺址、文物、人物等資源,將其轉化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鮮活素材,打造獨具特色的紅色育人環境,為培養新時代青年人才提供精神滋養。
具體來看,高校應以實踐活動為載體,組織學生深入革命遺址、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利用實地考察、情景體驗、志愿服務等形式,使青年學子在身臨其境中感悟革命精神的力量,突破課堂講授的局限,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實現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同的升華,真正將紅色基因內化為價值追求與行為準則,構建起“認知—情感—行為”一體化的育人路徑。
首先,將紅色旅游資源系統化融入課程體系。打破傳統思政課的單一模式,打造“必修+選修”“理論+實踐”的多維課程矩陣,依托地方紅色資源開發校本課程,形成差異化育人優勢,運用數字化技術提升教學實效。以浙江大學開發“紅船精神VR教學系統”為例,學生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參與中共一大會議場景還原,“科技+紅色文化”的融入模式契合“Z世代”學習認知特點。
其次,打造紅色基因傳承新場域,以物理空間重構與虛擬空間拓展紅色旅游資源,形成“處處是課堂、時時受教育”的文化浸潤生態,將革命文化符號融入校園建筑設計或創建具有代際傳播力的文化品牌。以延安大學新校區為例,在圖書館中庭設置“延安精神浮雕墻”,使紅色元素成為校園空間的精神地標,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
最后,構建“校地聯動、產教融合”的實踐育人體系,與革命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立深度合作,推動紅色文化從認知認同向行為自覺轉化。以湖南第一師范學院與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共建“大思政課”實踐基地為例,先后開發“五個一”標準化課程包,基地年均接待學生實踐3000余人次。同時,設立紅色文化雙創基金,以弘揚和傳播紅色文化旅游資源,并開展產學研合作,開發AR紅色文創服飾,產品入文創集市,實現了紅色旅游資源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推動紅色文化從認知認同向行為自覺轉化。
紅色旅游資源的校園轉化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亦是有效轉化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動能,高校需遵循文化育人規律,契合新時代青年認知特點,通過構建課程教學、文化浸潤、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的全方位育人體系,為培養具有紅色基因的時代新人提供可復制、可持續的實施范式,從而發揮紅色旅游資源的育人功能,培養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使紅色文化真正成為校園文化的精神底色。
(趙昱敬 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廖萍蓉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本文系2024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學規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專項課題“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實踐理論研究”(課題編號:24SZZX03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