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和平,新中國的同齡人,原文化部副部長、國家圖書館原館長。在文化系統工作的20多年中,他見證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文化工作的發展和變化。
讓基層百姓享受“文化幸福”
2001年,周和平擔任原文化部副部長,分管社會文化、計劃財務等工作,當時基層文化工作力量薄弱,一些基層的文化站幾乎無法開展正常活動。有一次,他到甘肅永靖縣考察調研,看到當地的文化站面積不足10平方米,墻上還掛著1998年的報紙,文化站只有一名工作人員,因為經常發不了工資,所以也不常來上班。當地還流傳著反映文化站待遇差的一個笑話:“遠看像要飯的,近看像賣炭的,一問是文化站的。”這讓周和平聽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還有一次,他到湖南慈利縣的一個文化站調研,看到一對父女都在站里工作,組織群眾文化很有經驗,但是因為經費短缺,沒有場地,所以心有余而力不足。
周和平說:“其實基層的同志、文化站的同志工作積極性很高,但是因為沒有條件,沒辦法開展工作。”他認為這些情況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如果基層文化場館都是這種狀況,是沒有辦法履行職能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國家對基層文化工作高度重視,投入逐漸加大。2002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件,對基層文化如何加大投入,如何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做了很多要求。2007年,中央提出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使得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覆蓋場館建設、內容建設和隊伍建設等各方面。
周和平告訴記者:“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這一時期是起步階段,因為起步良好,為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工作基礎。”
圖書館、文化館及文化站等“兩館一站”建設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五”期間,國家實施了縣級“兩館”建設規劃,中央財政安排4.8億元,補助全國1086個縣級公共圖書館和文化館建設項目。“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近40億元,支持各地新建和擴建2.67萬個規模不低于300平方米的農村鄉鎮綜合文化站,到2010年基本實現“鄉鄉有綜合文化站”的目標。“兩館一站”建設項目實施以后,對改變基層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無館舍、無場地、沒有辦法開展活動的狀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保護傳承好中華民族的DNA
非遺保護工作是新時期文化的創新工程。從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理出工作思路,到開展非遺普查、建立項目管理制度、建立傳承人制度、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采取各種措施進行保護、與國際社會接軌,周和平分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期間,原文化部開拓性的工作思路和推動措施使非遺保護工作有了顯著的進展。
為了擴大非遺保護的影響,保護工作起步階段經常策劃一些展覽展演等活動。特別是2006年2月在國家博物館的展覽,原計劃舉辦十天,因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展覽一再延期,直到3月中旬才結束。
“我一直認為,非遺是中華民族的DNA,我們有責任保護好,傳承好。”周和平說:“非遺的保護應該更多地關注民眾,讓非遺生活在人們的身邊,讓更多的人參與非遺的保護,要從娃娃抓起,讓我們的孩子知道中華民族這些珍貴的遺產,知道我們的文化DNA是什么。”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2005年,國務院兩次發文予以部署;2006年,國務院公布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面啟動非遺保護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從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的戰略高度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周和平認為,現在非遺保護工作中有一個問題應該引起重視,就是傳承要堅持本真性的原則。當然可以借助于現代的科學技術,但是不要讓它失去本真,失去本真以后就沒有生命力。“我覺得應該在堅持本真性上狠下功夫。”他說。
在周和平看來,非遺保護要融入當代,貼近群眾,要策劃更多的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享受非遺。
“非遺在堅持本真性的原則下要不斷創新,因為它是一個生命體,不創新就要死亡,這是一個基本規律。因此要堅持本真性,堅持創新,走向生活,貼近百姓。”周和平說。
讓圖書館跨入新時代
周和平在國家圖書館前后工作了10個年頭,對于國圖,他有著深厚的情結,國圖的每一個變化,他都很上心。
1994年至2001年,周和平在國家圖書館擔任黨委書記、常務副館長,主持日常工作,積極推動國圖的改革。通過深化改革,加強管理,增強活力,改善服務,逐步讓國圖走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
國家圖書館承擔著引導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職能,1998年創立并舉辦了中國圖書館學會年會,每年一次,為各領域圖書館交流學習提供了平臺。國家圖書館還策劃了館長聯席會,把全國各省館的館長集中到一起,研究圖書館事業怎樣發展,實施古籍保護計劃、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文化工程,有力地帶動了全國圖書館的工作。圍繞著數字圖書館建設,國家圖書館最早開始研發,邊建設邊服務,為實現圖書館間的資源共享做了大量的工作。國家圖書館率先實行了365天開館,帶動了全國圖書館的開放,大大提升了我們國家圖書館事業的服務水平。
2010年至2014年,周和平擔任國家圖書館館長期間,國圖的數字圖書館已經基本建成,資源量也不少,但主要為國圖的讀者服務。在此基礎上,他策動了一個數字圖書館推廣計劃,將重點放到省級和中等城市,幫助他們提升數字文化服務保障能力,再與2002年實施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相銜接,讓省、市、縣、鄉形成一個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實現了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建立了一個覆蓋全國的公共數字資源服務體系。這一工程實施后,得到了全國文化系統的積極響應,受到了業界的廣泛好評。目前,這一網絡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數字文化服務網絡。
國家圖書館是全國總書庫,很多珍貴的善本深藏地庫,發揮不了作用。為此,國圖創立了典籍博物館,不斷策劃專題展覽,讓大家了解國圖以及全國圖書館的珍貴藏品,使圖書館的職能得到了很好的發揮。“艱難與輝煌——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館藏珍貴歷史文獻展”“東方的覺醒——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館藏珍貴歷史文獻展”都取得良好的反響,發揮了典籍文獻的重要作用。
回顧20多年的文化工作經歷,周和平表示,自己在部黨組的領導下,積極開展工作,既是文化工作的建設者,又是文化事業發展的見證者。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作為一名老黨員,周和平深深地為我國文化事業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的巨大成就倍感鼓舞和自豪。他說:“入黨是不斷地提升自我、提升個人修養的一個過程,我能夠在黨的培養和教育下為文化事業做出一定的貢獻,應該說是生逢其時,也是自己人生價值的實現。”周和平祝福中國共產黨永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不斷邁進,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