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康式昭:勤學、進取,對生活永注真情

康式昭1935年出生于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資中,在家庭濃厚的文化氛圍下,自幼便大量背誦了古文、古典詩詞,對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

康式昭1935年出生于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資中,在家庭濃厚的文化氛圍下,自幼便大量背誦了古文、古典詩詞,對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1957年,康式昭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歷任北京市委《前線》編輯、市委宣傳部文化處處長,市文聯黨組副書記,原文化部政策法規司司長,中國社會主義文藝學會副會長,北京雜文學會、北京文藝學會、北京電視藝術家協會顧問。他既在諸多領域取得過很高的文學成就,又在宣傳文化部門長期擔任領導職務,可謂“學者型官員”“官員式作家”。在他發表的多部小說、評論、散文、雜文、報告文學等各類作品中,讀者總能感受到他勤學、進取的精神,以及對生活傾灑的真情。

始終未忘文學初心

回顧自己最初接觸圖書,康式昭說這是源自父親的期望。還在上小學時,父親就試圖讓他日后走上科研的道路,要求他每天定時到資中一中圖書館看書。但是在圖書館他卻迷上了文學名著,館內的各類名著令他著迷,一口氣看了個遍。康式昭讀小學二年級時,父親為哥哥請來家庭教師教授古文知識,康式昭跟著學習,背誦了大量古典詩詞,如《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白香詞譜》等,這讓他從此深深地愛上了文學。

1948年,父親過世,迫于生活壓力,康式昭離開學校,在藥房當起了學徒。盡管如此,他依然執著于自己的文學初心,四處尋找各種文學書籍如饑似渴地閱讀。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資中縣成立了總工會,開辦了職工業余夜校。康式昭白天在藥店當學徒,晩上就來夜校聽課。1951年,得知資中一中設立了助學金,他考回母校就讀高中。就讀期間,他擔任了校學生會主席,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念完了高中所有課程。1953年,康式昭前往內江參加高考,當時他填報的所有志愿均為北京大學,第一志愿他毫不猶豫地填寫了北大中文系,第二志愿則是大物理系,第三志愿為數學系。最終,他如愿考上了北大中文系。

在北大就讀期間,康式昭成為了北京大學名噪一時的才子,曾任學校團委宣傳部長,團辦大學生刊物《紅樓》雜志主編。1957年,在《紅樓》雜志創刊號上,他發表了第一篇小說《明天是正月二十三》。1958年,他組織北大話劇社集體創作了話劇《時代的芳香》,作為新中國校園戲劇的發端,這部劇描寫了北大化學系學生通過科研攻關制造香精的故事,并于1959年初在中央電視臺播放。1961年,他被中共北京市委調入市委理論刊物《前線》編輯部,曾編發署名吳南星的《三家村札記》。

20世紀80年代,康式昭先后擔任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文化處處長,北京市文聯黨組副書記、書記處書記,1990年調原文化部任政策法規司司長。工作之余,他全心投入創作,陸續發表、出版了大量文學作品。其代表作除了早年與他人合作的《大學春秋》外,還有電影文學劇本《青山遮不住》,文藝論文集《鼓吹與論爭》《文化:潮邊思索錄》,雜文隨筆集《吃蜘蛛與吃螃蟹》《說三道四集》《是是非非集》《康凱陳言集》《康凱雜文》,以及戲劇論集《說戲·戲說》等。

我的一切離不開共產黨

康式昭覺得,自己一路走來,得到今天的成就,一切離不開共產黨,是黨給了他學習進步的機會。

自1953年申請入黨,1954年成為預備黨員,1955年正式轉為黨員,至今,康式昭在黨已有68年。大學時要求進步,他積極申請入黨,被身邊的黨員同學所感動,在他看來,共產黨員具有共同的品質,就是艱苦樸素、品格高尚。這種堅毅的精神品格也在鼓舞著他追逐著自己的文學理想,鼓勵著他不斷創作,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無論是為民還是當官,始終不曾停下手中的筆。

康式昭探索過多種寫作形式,在文藝創作和思想評論的多個領域,都奉獻了不少精品力作。關于小說類,他寫過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小小說;關于影劇類,他寫過話劇、電影劇本、電視短劇等;關于評論類,他寫過文藝評論、文化研討、思想評論等。然而,這些文學創作,都是他在完成諸多工作的同時,利用業余時間完成的,由此可見他的辛苦和勤奮。

有學者評價:“康式昭的主業從學徒、學生,到雜志編輯,到黨、政、群機關領導干部,官至司局正職,任務不能說不重,工作不能說不忙,但他在以特定要求完成本職工作外,總是擠出精力,巧用時間,辛苦勞作,不斷推出‘額外’作品。而在文集之外,還有遠遠超過文集總字數的職務作品,即作為工作任務的各類型調查報告、請示報告、工作報告、工作計劃或總結等。”也正因為他的工作主業所需和他的“副業”的廣泛社會影響,他成為了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社會主義文藝學會副會長,中國劇協理事,中國版權協會常務理事,原文化部藝術局重點劇目指導小組副組長,“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中國藝術節獎、中國戲劇節獎、中國人口文化獎、戲劇梅花獎等全國性常設文藝類評獎的評委,以及中國“小百花”越劇節、中國黃梅戲藝術節、中國川劇節、中國京劇節、全國昆劇中青年調演、全國梆子戲劇種匯演、陜晉豫“金三角”戲劇匯演等專門性戲劇評獎的評委和召集人等。“這些社會活動,耗去了他的不少精力,但反過來又使他的才華在更廣闊的領域得以展示,也為他豐富社會生活,激發創作靈感,擴展創作內容,提供了不竭動力和良好條件。”

對于自身創作,康式昭總是謙虛地認為,是資中的文化哺育了他,是黨為他創造了求學進取的機遇。他語重心長地教誨大家要解決好為人和為文的關系,要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是非觀。

養德修藝,以文藝的力量鼓舞人

在他人眼里,康式昭是“一個具有藝術氣質的文人,一個極富理性精神的學者,一個忠于職守的文化官員”,這也決定了其創作文體的多樣性與創作題材的豐富性。在康式昭很多文學創作中,能夠看到他豐富多彩的文化旨趣,讀出他鮮明的人生理想。

文化,就是要“以文化人”“以文化心”和“以文育人”。一直以來,康式昭始終以此來要求自己,在為人與為文上永葆積極向上的思想追求。

康式昭不僅在作品中表達自己對生活、對世界的美好理想和愿望,同時在作品中傾注了真實充沛的情感。他以手中的筆時刻描摹生活的真實和世象人生,始終注重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始終注意觀察和體悟,始終緊跟世界和國家向前發展的滾滾洪流。也正因此,他的作品無論是小說、散文、雜文還是文藝評論,都放射出時代的氣息,有著對于歷史和現實、對于宏觀與微觀的深刻把握和獨特看法,并以此打動著讀者,激勵著讀者,啟發著讀者,喚起讀者對生活和人生的深思。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句屈原的話,常常被康式昭掛在嘴邊,并以此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激勵、鞭策著他在寫作路上永銘初心,永駐真情,永遠褒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康式昭認為,文藝工作者面對大眾,肩負重要的責任和使命,“作為被人民哺育的文藝工作者,要把崇高的價值、美好的感情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導人們向高尚的道德聚攏,去影響、去鑄造、去潛移默化地熔煉人們的靈魂。這也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身體力行就是了。”康式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