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于敏進入故宮博物院,1982年12月離休,曾任故宮博物院原院辦公室副主任。于敏同志陪伴故宮博物院走過了近30個春秋,親歷了故宮博物院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發展變化,參與了故宮博物院蓬勃發展的進程,為故宮博物院的建設付出了無數心血,貢獻了一份的力量。
“我的入黨初心就是為人民服務,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
于敏34歲入黨,入黨的初心就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在她還是青年的時候就感受到,那時候的人民很痛苦,吃不飽、穿不暖,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現在,黨已經領導人民翻了身,農村已經脫貧致富,人民的幸福感在不斷增強。
1954年以來,故宮博物院在院長吳仲超的領導下,和其他故宮人的努力下,各項工作全面展開,故宮面貌日新月異,院內呈現繁榮興旺的景象,故宮人為此付出了青春與熱血。故宮博物院的發展變化始終受到黨和國家的關懷,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于敏在故宮博物院工作的30年是不平常的30年。30年間,中國經歷了跌宕起伏,故宮博物院卻始終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穩步發展。1966年,故宮及時實行軍事保護,院內文物和宮殿建筑得以保存。1971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過問下,故宮博物院重新開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故宮博物院各項工作蓬勃發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古老的紫禁城也不斷煥發出青春的光輝。這青春的光輝是國家和人民賦予的,也是包括于敏在內的廣大故宮博物院員工用自身的青春點亮的。
1949年至1985年,國家先后撥發兩千多萬元專款用于修繕保養年久失修的殿宇,故宮十余萬平方米古建筑在此期間大都得到修繕。為改變瓦礫成堆、雜草叢生的狀況,院內進行了大規模的清理,清除垃圾、瓦礫、渣土25萬立方米,疏浚內河2千米,疏通清理水溝、水道18千米,修整地面7萬多平方米,并增設污水干管5千米多等工作,極大地改善了故宮博物院的院容。為加強對古代建筑的保護,還增設了大口徑消防干管3千米多,主要建筑都安裝了避雷針,敷設熱力管道8千米多,地下電纜8千米多,初步建成了消防、警報、電訊、廣播網,為故宮博物院的防火、防盜等“四防”工作提供了保障。如今,故宮博物院的許多工作能順利展開,都是當年打下的基礎。在文物保管方面,對清宮舊藏文物、物品進行全面整理,建立了幾十個藏品分類專庫,改善了庫房條件,并制定了一整套嚴格的保管制度。新收文物二十余萬件,使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總數達到百萬件以上,也使故宮博物院成為當時國內館藏最豐富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這一時期,包括于敏在內的故宮博物院員工,做出的工作具有開創性和奠基性。在展覽方面,這一時期故宮博物院先后布置了宮廷原狀陳列51處,各類文物專館160余個,臨時展覽和與院外合作的展覽百余個,大力弘揚了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此外,在20世紀80年代,加大了對外文化交流,積極與世界各國合作辦展,藏品赴歐、亞、美、澳等地展出。
1961年,經國務院批準,故宮博物院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故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文化遺產”觀念的引入,突破了傳統的“文物”觀念的局限性,強化了遺產的環境意識、共享意識,以及全社會都必須承擔管理和保護的理念,促使人們從“大故宮”的觀念來看待故宮保護。
“我覺得黨員的重要的品質就是忠誠,共產黨員,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于敏在院工作的20世紀50年代,故宮博物院每天接待觀眾五六千人次,到了冬季有時一天只有一千多人次。隨著時代發展,國內觀眾猛增,改革開放以后,國際友人也增多了。參觀人數的激增,離不開于敏等一眾故宮博物院員工的共同努力。于敏負責的行政工作繁瑣而紛雜,是服務廣大故宮員工的崗位,在這樣一個崗位上,她奮斗了近30年,付出是巨大的。
于敏所在的院辦公室作為故宮博物院的中樞部門,直接或間接參與了上述大量工作。故宮博物院的發展與變化中可以找到于敏的身影,而她是故宮廣大員工的一個縮影,她的身上凝聚著故宮人的精神與傳承,也展現著文化工作者的時代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