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琛是在軍隊成長起來的舞蹈編導,1949年8月參軍,當時只有13歲,被編入少年藝術隊。1951年,李俊琛被正式調到十八軍,參與了進軍西藏、修筑川藏公路、平息西藏叛亂、自衛反擊戰、勘定邊界線、攀登珠穆朗瑪峰等演出慰問工作,1978年,轉業到中國歌劇舞劇院。革命軍隊的培養、長期在艱苦環境的鍛煉,使李俊琛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培養了她堅強耿直的性格,也讓她內心充滿了愛。
說起向西藏進軍的經歷,李俊琛表示,部隊要面臨翻雪山、過冰河、高寒缺氧等很多困難,當時,有些人不同意帶文工團一起進藏,而十八軍軍長張國華對此卻很堅持。就這樣,文工團和十八軍的官兵一起向西藏出發了,邊挺進邊修路,1954年年底,拉薩通車,世界屋脊終于通了一條公路。
在進軍西藏的過程中,文藝工作者和十八軍筑路部隊一起揮汗如雨、開山劈石,還要收集、編寫先進事跡,歌頌英雄模范,激勵官兵斗志,不斷創作新節目,及時為部隊演出。為了與藏族人民溝通,文工團在山坡空地演出,唱藏族歌、跳藏族舞,宣傳黨的政策,宣傳修路的意義,還到藏族老鄉家中背水、掃院子……漸漸地,藏族群眾打消了對解放軍的疑慮。后來,藏族群眾開始支援部隊,為解放軍運送糧食,參加修路,涌現了一批支前模范。藏族群眾親切地稱解放軍為“金珠瑪米”,即“救苦救難的菩薩兵”。在西藏解放后,“金珠瑪米”就成了解放軍的專有稱呼,沿用至今。
舞蹈來源于生活,李俊琛對此有著深深的體會。1964年,全軍舉辦第三屆文藝匯演,李俊琛接到了一個任務——創作歌頌軍民關系的舞蹈。這時,李俊琛已在西藏工作生活了10多年,藏族人民的勤勞勇敢、善良直爽早已深印在她的心中。在李俊琛看來,藏族人民有著一顆熱愛共產黨、擁護解放軍的心,他們性格熱情真誠、開朗活潑。經過反復考慮,李俊琛決定通過小卓嘎在河邊佯裝崴腳、騙走班長的衣服幫他洗、班長欲搶回衣服、偷偷幫她們挑水等戲劇性場面,表現軍民互助友愛的關系。她用文字把提綱記錄下來,“是誰幫咱們翻了身,是誰幫咱們得解放,是誰幫咱們修公路,是誰幫咱們架橋梁,是誰幫咱們收青稞,是誰幫咱們蓋新房,我們生活變了樣,我們幸福樂無疆,感謝親人解放軍,感謝救星共產黨……”作曲家羅念一看后說:“很好,就用這個提綱作為歌詞。”李俊琛說:“不行,歌詞要專家重寫。”羅念一堅持用這個作歌詞,并開始作曲,李俊琛同時進排練場,喊著 “一二三”教舞步。作品藝術形式為歌舞結合,從鍋莊、弦子、踢踏舞步伐中獲取靈感,有說有唱、有舞有戲、有喊有叫。這個取名為《洗衣歌》的舞蹈在第三屆文藝匯演時獲得了編導、作曲、演員、舞美等獎項。
李俊琛認為,《洗衣歌》的成功源于軍隊對她的培養和與當地人民的感情,是歷史的產物,是時代的精神,是漢、藏民族團結友愛的結晶,是大家親密合作、眾手捧出的一朵鮮艷的花。
1962年,李俊琛光榮入黨。她認為,作為共產黨員最重要的品質是為人民服務,她的文藝思想也是為黨服務、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