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禮洪是我國著名作曲家,1926年出生于浙江省吳興縣,1945年參加革命,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期間,他奔赴大后方,在重慶國立音樂院作曲系學習;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任教多年,1969年,調入中央樂團創作組參加鋼琴協奏曲《黃河》的創作改編。
盛禮洪的主要作品有《海之歌》等四部交響曲、《g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戲劇配樂《黑奴恨》、音樂電視片《江河源抒情》、舞蹈組曲《鶴》和《我聽到你的歌聲》《雨中嵐山》《巍巍青山高》《唐詩五首》等多部不同題材、體裁的聲樂作品。其作品注重汲取民族文化的內涵,善于用抒情的音調表達深刻的內在生活感受。細致的心理刻畫、清晰而富有色彩的旋律與和聲音語言、層次分明的音樂織體和具有豐富表現力的配器手法,都體現了他的創作個性和音樂格調。盛禮洪曾潛心研究管弦樂法,在交響樂隊配器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其音樂作品多次在外事場合演奏,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如今,年過九十的盛禮洪仍在進行創作,音樂藝術已經融進他的血液,伴隨他走過了近一個世紀的人生。
盛禮洪1943年在重慶進入國立音樂院作曲系學習。當時,由南方局青年組骨干陳以文、管震湖領導,復旦大學進步學生創辦的《中國學生導報》在重慶青年學生中很有影響。《中國學生導報》全文刊登了盛禮洪反映國立音樂院進步學生活動的長詩,受到南方局青年組的注意,陳以文親自吸收他成為《中國學生導報》的成員,參加地下黨組織的活動。作為學生運動的活躍分子,盛禮洪在臨畢業之際與另外六位進步同學被校方無理開除,這反倒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念,義無反顧投身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洪流中。
當年,復旦大學從重慶遷回上海后,《中國學生導報》在上海等地的工作迅速開展,陳以文則留在川東繼續開展地下斗爭。后來由于叛徒的出賣,陳以文、江姐等一批共產黨人被逮捕關進渣滓洞集中營,在全國解放前夕被秘密殺害。每當盛禮洪回想起這段斗爭經歷,心中都充滿了對陳以文等為理想獻身的英雄們的緬懷和崇敬。
成長于動蕩的年代,盛禮洪寫了兩部與戰爭有關的交響曲。在他的《第四交響曲》中,再現了幼時親歷的戰爭場面,那恐怖的記憶讓他對戰爭深惡痛絕,兒時跌跌撞撞舉家逃難流離顛沛的經歷是他永遠不會忘記的。他含著淚水回憶起幼時躲在山上的水溝里,親眼看見日本人用長槍殺死了自己的伯父,他最小的妹妹那時還不會走路,被大人放在籮筐里挑著四處逃難……他在作品中把民族深重的苦難、百姓被涂炭的悲憤用音樂呈現出來,痛斥侵略者的殘暴,緬懷逝去的親人和慘遭殺戮的民眾,悼念在戰爭中犧牲的烈士。
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當年,光未然以黃河為背景,歌頌中華民族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偉大斗爭精神,創作了《黃河吟》這首澎湃激昂的詩篇。冼星海看到后產生了創作《黃河大合唱》的沖動與靈感,連續寫了幾天,創作出完整、精彩、氣勢如虹的《黃河大合唱》。這部作品對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具有很強的鼓舞作用。
《黃河鋼琴協奏曲》創作于1969年,它的藝術構思、基本主題和音樂形象都取自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由殷承宗、儲望華、盛禮洪、劉莊組成創作組,采取集體研究討論專項分工負責的方式,進行改編創作。盛禮洪負責樂隊部分的設計和協調作品的整體布局、權衡鋼琴與樂隊之間的平衡關系。創作組到黃河流域體驗生活數月,深入了解《黃河大合唱》的歷史背景,感受革命根據地的淳樸民風,觀察黃河水蜿蜒曲折,時而湍急洶涌、時而雄渾坦蕩的形態變化,把所有的感動、信念和情懷用鋼琴協奏曲的形式展現出來。1970年元旦,由殷承宗擔任鋼琴獨奏、李德倫指揮、中央樂團交響樂隊協奏演出的鋼琴協奏曲《黃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首演。演出結束后,暴風雨般的掌聲經久不息地回蕩在人民大會堂。盛禮洪說:“那一次,我真正體驗到了什么是震耳欲聾,掌聲雷動,真正感到我們中國自己的音樂有如此強大的魅力!”鋼琴協奏曲《黃河》創作結束后,盛禮洪留在中央樂團工作。
盛禮洪曾多次深入基層體驗生活、采風,吸取民間藝術精華。長期的生活積累充沛了他的藝術元氣,為他的音樂創作積累了豐厚的底蘊。1980年,盛禮洪完成了第一交響曲《海之歌》,這是一部反映現實生活題材的作品。盛禮洪通過對大海的描寫反映漁民們勤勞勇敢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為創作這部作品,盛禮洪去舟山群島、海南島等地采風,深入漁村體驗生活,積累素材。他看婦女們在海邊織補漁網,看船工們在沙灘上修理漁船;他和漁民一起出海遇到過風暴,跟漁船到最近的海島避難;還傾聽老漁民講述久遠的海難經歷......盛禮洪深刻體會到大海帶給漁民們的喜怒哀樂,這些體驗豐滿了這部交響曲的構思。盛禮洪說,藝術源于生活,只有深入民間,親近自然,才能獲取源源不斷的靈感。《海之歌》由中央樂團演出并由中國唱片社出版唱片在海內外發行。
提到最為滿意的作品,盛禮洪說是音樂構思獨特的《黑奴恨》。1907年,留學日本的一批進步青年為了喚起中華民族的覺醒,上演了話劇《黑奴吁天錄》。此劇改編自美國女作家斯托夫人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當時的社會反響非常熱烈。1961年,曾參加《黑奴吁天錄》演出的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重新改編了《湯姆叔叔的小屋》,并更名為《黑奴恨》,交給中央實驗話劇院演出,由孫維世擔任導演。中央音樂學院院長趙沨邀請盛禮洪為話劇配樂。盛禮洪在創作過程中研究采用了很多首美國黑人民歌元素,并用《老人河》作為全劇的主導旋律,李德倫指揮中央樂團進行演奏和錄音。配樂受到了演員和演奏者們的喜愛,演出在觀眾中引起強烈反響。這是一次革命浪漫主義的實踐,作品的成功對盛禮洪的音樂事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包容,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重要特征,也是一個藝術家走向事業成功必備的素質。盛禮洪認為,聰明的人總是善于把別人的好東西學過來,完善發展,為我所用。他一生重視研習好的作品,在音樂創作中實踐“讀千卷書,走萬里路,采四面風,交八方友”。
盛禮洪說,我們必須嚴格遵守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不忘初心努力工作。年輕人要好好學習黨史,堅定不移地跟黨走,要牢記今天的美好生活是用無數烈士的生命換來的,要把國家利益、黨的利益放在個人利益前面。希望年輕人打好知識基礎,遵循自然規律,理論聯系實際,追求真理、實事求是。年輕的作曲家們,要努力創作反映黨和人民的輝煌時代的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要扎根人民,深入生活,譜出打動人心的音樂。
盛禮洪為人謙和低調,有著強大的內心世界和堅定的精神信仰,他要把一生從人民群眾中汲取的營養轉化為精神力量回饋祖國、回饋社會,他認為這是作為一個革命文藝家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