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大愛,沒有國界

8月的圭亞那,潮濕悶熱。忙了一天的中國援助圭亞那醫生張榮拖著疲憊的雙腿剛剛邁進宿舍,急促的電話鈴聲驟然響起——“Dr.張,孩子,quickly!”

8月的圭亞那,潮濕悶熱。忙了一天的中國援助圭亞那醫生張榮拖著疲憊的雙腿剛剛邁進宿舍,急促的電話鈴聲驟然響起——“Dr.張,孩子,quickly!”

放下電話,張榮一路狂奔。

醫院的暖箱里,是一個手掌大小的孩子,手腕只有成人手指那么粗……眼前這一幕,讓張榮呆住了:新生兒胎齡還不足25周,體重僅750克。就算在設備齊全的大醫院,這樣的早產兒活下來的概率也很低。更何況,這是在醫療設備極度缺乏的圭亞那。

來不及多想,張榮輕輕觸摸了一下嬰兒的小手,一直沒有任何反應的孩子居然抓住了張榮的手指,幼小的生命仿佛在說:“求求你,救救我!”那一刻,張榮的心,也仿佛被狠狠地揪了起來。

“清理呼吸道!心臟按壓!開放雙靜脈通道!快!快!”張榮用兩個大拇指進行心肺復蘇,冷靜地組織搶救。40分鐘后,小生命膚色漸漸轉紅,肢體也慢慢有了動靜,急救室里一片歡呼!這時的張榮仍不敢有絲毫的松懈。她知道,這道“鬼門關”患兒才剛剛邁出了半步。

果然,5個小時后,患兒突然嘴唇發紫,再次出現呼吸困難。可醫院沒有呼吸機,怎么辦?張榮冷靜地環顧四周,立即讓護士找來一根吸氧管,利用物理學壓力差原理,制作了一個改良式的呼吸器。張榮深吸了一口氣,竭力控制住內心的緊張,試探性地捏了一下,孩子胸口微微起伏,兩下、三下、四下……孩子的呼吸逐漸平穩,喉嚨里發出了“嗯”的一聲。這哼聲簡直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聲音。當地醫護人員震驚了:“天哪,中國醫生太神奇了!”

接下來的每一天,張榮都處在高度緊張之中,連吃飯也守在暖箱外。圭亞那的夜晚,酷熱而又漫長。一個個不眠之夜,滿身大汗的張榮守候在小生命身邊,仔細觀察著每一個變化,心中一遍遍祈禱:“小寶貝,快點兒好起來吧,媽媽在等你呢。”

13天后,這個命懸一線的孩子,終于在中國醫生的護佑下,頑強地挺了過來。張榮,這位來自江蘇連云港第二人民醫院的醫生,創造了圭亞那歷史上成功搶救最小嬰兒的紀錄,創造了生命的奇跡。

拯救生命,大愛無疆。這樣的起死回生,這樣的生命競速,在中國所有援外醫療隊都發生過。2014年初春,非洲西部暴發埃博拉疫情,埃博拉是世界上已經發現的最致命的病毒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當地進入一級傳染病警戒。就在許多國外醫療機構紛紛撤離的時候,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常率領的第24批援助幾內亞醫療隊萬里馳援,踏上了這片飽經苦難的土地。

那是埃博拉疫情最為嚴峻的時刻,死亡的氣息籠罩著西非大地。擔心有沒有?有!面對死亡,沒有人不害怕。責任有沒有?更有!因為他們從東方而來,代表著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兩年時間,720多個日日夜夜,王振常和他帶領的醫療隊始終堅守在防治埃博拉第一線。當他們離開幾內亞的時候,不僅控制住了肆虐的病毒,還為當地培訓了1600多名公共衛生人員,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中國醫療隊成為第一支獲得幾內亞共和國勛章的國際醫療隊。

危難時刻見真情。“因為埃博拉,有些人走了,而中國人卻來了。” 在幾內亞,在塞拉利昂,在利比里亞,也許,這些受援國的病人記不住每一位中國醫生的名字,但他們記住了中國醫生這個群體,記住了這個偉大國家的名字——中國。

從亞洲、非洲到南美洲,這些年,每當病毒出現,疫情來臨,總有中國白衣戰士與死神賽跑,勇敢逆行。截至今年6月,中國援外醫療隊共診治76個國家和地區患者近3億人次,援建醫療衛生設施130余處。50多名援外醫療隊員把生命永遠留在了異國他鄉。

天下一家。愛,沒有國界。習近平總書記倡導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賦予中華民族傳統天下觀以嶄新的時代內涵。而成千上萬的中國援外醫生,無疑就是這一思想的模范實踐者,他們用實際行動共筑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譜寫著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新時代新篇章。

7年過去,那個被中國醫生從死亡線上救下的嬰兒,正在健康成長。小家伙學會的第一句中文是:“我愛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