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23年3月15日,發生在武漢天河機場的一幕。畫面上是一位少數民族大叔和幾個男女青年。大家可能會問,他們是誰?發生了什么?
故事還得從兩年前說起。
2021年7月的一天,武漢姑娘晉文華、姚貝妮一行自駕來到“帕米爾之眼”新疆木吉火山口景區游玩,返程的時候,車子陷進了泥潭。這里海拔4000多米,又正逢低溫天氣,任憑幾個姑娘用盡力氣,汽車紋絲不動。眼看著天色漸漸暗下來,姑娘們的心也降到了冰點。
正當她們絕望時,兩位路過的少數民族牧民見狀,毫不猶豫地跳進泥水里,用手扒、墊石頭,一起用力,幾番折騰終于把車子推出了泥沼。
幾個年輕人滿懷感激。晉文華掏出錢表示感謝,不料大叔連連擺手。姚貝妮以為大叔嫌少,又添上了幾張。大叔仍在搖頭,見姑娘們還是沒明白,大叔情急之下猛地掀開外套,胸前露出了一枚鮮紅的黨員徽章。
這一幕,被姑娘們拍成視頻傳到了網上,跟帖中贊美聲一片。有的說:“大叔就是冬日里的暖陽!”還有的說:“大叔亮出黨員徽章的一刻,真是帥炸了!”
大叔認不了幾個漢字,便讓孩子替他回帖說:“我們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人,哪有親人之間幫個忙還要錢的?”從此,他有了一個新稱呼:“黨徽大叔”。
大叔名字叫阿布都加帕爾,是一位柯爾克孜族護邊員,胸前這枚黨員徽章,他已經佩戴了整整25年。
2023年3月,武漢進入最美的季節,晉文華、姚貝妮等幾位姑娘一商量,邀請這位可敬可親的“黨徽大叔”到武漢來一場“櫻花之旅”。這便有了開頭的一幕。游歷祖國大好河山,大叔心潮澎湃,用隨身攜帶的庫木孜,一遍遍彈起《我為祖國守邊疆》。這場雙向奔赴的旅行,生動詮釋了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枚黨員徽章,亮的是身份,樹立的是形象,心懷的是不變初心。在帕米爾高原,還有一位“黨徽大叔”——塔吉克族老人巴依卡。
巴依卡的父親凱力迪別克,曾是新中國第一代護邊員,也是紅其拉甫邊防官兵最早的巡邏向導。
1972年,凱力迪別克再也走不動了,便把這項光榮使命交給了巴依卡,囑托兒子說:“界碑就是邊防線,祖國的領土一尺一寸也不能少!”
31年后的2003年,巴依卡又像當年父親拉著他的手最后一次巡邊一樣,將自己親手繪制的“巡邏圖”交到了剛從部隊退役的兒子拉齊尼手上,囑托兒子的幾乎是同樣的話:“祖國的領土一點也不能少!”
于是24歲的拉齊尼,成了這個牧民家庭的第三代義務向導和護邊員。
海拔5100米的紅其拉甫是帕米爾高原最高的一處山口,塔吉克語意為“血染的通道”。2011年11月的一天,沿著吾甫浪溝巡邏的邊防小分隊突遇暴風雪。雪大、風急、路滑,戰士裴濤從牦牛背上摔下來,跌進了雪窟窿。千鈞一發之際,拉齊尼大喊一聲“大家都不要動”,攔住了正要救援的戰士們。周圍的冰雪還在垮塌,拉齊尼知道,懸崖下面就是深淵,一旦雪崩就會導致更大的危險。拉齊尼慢慢爬到雪洞旁邊,脫下身上的衣服,擰成了繩子,花了兩個小時,才把裴濤從死亡線上救了出來。
2021年1月4日,拉齊尼為解救一名落入冰窟的兒童犧牲,年僅41歲。帕米爾高原又多了一座生命的路標。
含淚掩埋了兒子的遺體,已經70歲高齡的巴依卡,牽上兒子留下的牦牛,再次出現在迎風冒雪的巡邏隊伍中。
“當我永別了戰友的時候,好像那雪崩飛滾萬丈,啊,親愛的戰友,我再不能看到你雄偉的身影和可愛的臉龐。啊,親愛的戰友,你再不能聽我彈琴,聽我歌唱……”
高原缺氧,不缺堅強的意志;雪崩塌方,擋不住前行的腳步。半個多世紀的歲月,8萬多公里的行程,漫漫國境線上,留下了祖孫三代接力守邊護邊的傳奇,留下了一個黨員之家的感人故事……
天山雪松根連根,各族人民心連心。在新疆,“黨徽大叔”“黨徽大媽”“黨徽大哥”“黨徽大姐”還有很多很多。獲得“七一勛章”的維吾爾族大叔買買提江·吾買爾,30多年的老支書,村民離不開的頂梁柱;入選“中國好人榜”的哈薩克族大哥迪力夏提·奧克,穿越崇山峻嶺,守護一方平安……正是他們,用胸前閃亮的黨員徽章凝聚各族人民,共同維護石榴籽一樣緊密的民族團結,共同建設美麗新疆。
一枚黨員徽章承載著沉甸甸的使命。在人人都能出彩的新時代,讓我們每一位黨員都擦亮胸前的黨員徽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