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創造、凝聚的精神文化結晶,既體現在理想信念、價值追求、風貌品格等精神層面,也熔鑄于制度機制、遺跡遺存、文化藝術等具體形態之中。紅色文化是我們黨百余年奮斗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推動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為我們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好紅色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需要更好發揮紅色文化的作用,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豐富內涵,推動其創新發展,使紅色基因薪火相傳,讓紅色文化激揚出文化自信的強大力量。
紅色文化資源是革命老區特有的優勢資源,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是鄉村振興戰略中不可或缺的動力源泉和資源支撐。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我們要接續推進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承與創新,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內涵,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動能、提供新引擎。
我國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6萬多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37個,如何用好革命舊址等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好革命文物?“共和國搖籃”江西瑞金創新機制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積極探索將紅色資源轉化為發展動能,精研展陳講解,促進館校合作。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與當地多所學校共建、共創、共育,每逢節假日,瑞金的革命舊址都有“紅領巾講解員”為觀眾講解,紀念館也派出講解員到鄉鎮中小學開展活動,把革命文物利用好、革命傳統弘揚好、革命文化傳承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好紅色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保護好、運用好紅色資源,加強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發揚優良傳統、賡續紅色血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時代新風新貌”。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創造積累的先進文化,蘊含著指引我們黨和人民增強信仰、信念、信心,戰勝一切強敵、克服一切困難、奪取一切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新時代新征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的重要論述,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從中汲取昂揚奮進、團結拼搏的精神動力,對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專家學者講解、青年學生互動,生動講述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武漢“紅巷里的思政課”依托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等革命舊址和館藏文物資源講好革命紀念館里的思政課。一件件文物、一個個陳列,以物證史、以文化人,讓走進革命紀念館的觀眾接受思想洗禮。
一件件革命文物,無聲講述著“紅色政權是怎么來的、新中國是怎么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來的”,是激揚奮進力量的深厚滋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傳承紅色文化高度重視,在考察調研時多次到訪革命紀念地,瞻仰革命歷史紀念場所,反復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近年來,隨著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越來越強,紅色旅游市場的需求不斷增長、規模持續擴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紅色資源利用,明確強調要“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培養時代新人的主渠道,高校必須把用好紅色資源和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結合起來,在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同頻共振中不斷夯實育人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紅色基因是黨領導人民在實現民族復興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中淬煉的精神品質和優良作風,是中國共產黨紅色血脈百年傳承的遺傳因子和永葆先進性本色的生命密碼,是區別于其他一切階級政黨的鮮明標識和政治底色,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和初心使命。新時代新征程,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故事宣講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對于確保中國共產黨血脈永續、革命傳統精神永存、紅色江山根基永固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紅色文化作為寶貴的文化資源,其教育意義深遠、傳承意義重大。弘揚紅色文化,有利于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促進紅色文化發展。現如今,短視頻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在對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產生強烈沖擊的同時,也為紅色文化的創作和傳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新媒體環境下,主動搭乘新媒體技術快車,運用短視頻詮釋與傳播紅色文化,是適應新媒體發展趨勢、提升傳播效率、擴大傳播影響范圍的有效方法。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短視頻的優勢,在網絡空間中更好地發揮紅色文化的引領作用,提升紅色文化的傳播效能,是當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中國旅游報》社有限公司簡介
中國旅游報 中國旅游新聞網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2458號 京ICP備05019093號-3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新聞信息發布許可證:1012017007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5168056